一位期貨人的谷底與雲端,進來容易出去難!(深度長文經歷)

許多人在期貨市場都曾擁有屬於自己的“野心時代”,或是片刻的“野心瞬間”。

一個期貨交易員用20萬元的保證金,就可以操作100萬元的賬戶,且交易中獲得的浮盈可以不斷加倉。這樣的機制對於缺少本金,卻渴望一夜暴富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期貨槓桿放大了資金的倍數,也放大了人性的貪婪、希望和恐懼。一旦跌破平倉線,保證金也就血本無歸了。

在期貨界,成功看起來酣暢淋漓,可成功者卻是鳳毛麟角。這當中,不乏一夜暴富的故事,也有許多驚濤駭浪和大起大落的悲劇,更多籍籍無名的人連大起的門檻都沒摸到,就跌落深淵不得翻身了。

讓人“忍不住”的市場

南京一家大型期貨公司經紀人小王,幾乎每隔兩個月就會給楊清打一個電話。很長時間裡,這位江蘇省電纜產品總代理並沒有功夫搭理他。2008年8月,楊清的電纜事業順風順水,銷售達到了1030萬元,這樣好的形勢下,他並沒有做期貨套保的準備。

期貨套保為何物?其目的是幫助現貨企業規避遠期市場價格漲跌的風險,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批發商擔心商品未來價格下跌,那麼便可以找一個交易對手,購買一份賣出合約,即得到未來按照固定價格賣出商品的權利。那麼,即便價格下跌,自己也不用擔心。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爆發,銅價開始暴跌。楊清反應極快,決定第一時間降價,快速出貨降低庫存風險。楊清當時給業務人員的銷售策略是,客戶給價就賣。後面很快,銅價跌破了2.8萬元。由於出貨及時,楊清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如果按照其他經銷商出貨速度的話,至少損失100多萬,而11月底扎賬時,虧損18萬的楊清覺得這簡直就是個奇蹟。

由於這次銅價的暴跌,楊清第一次動了期貨的心思:如果我在期銅5萬元價格做空單套保,就不必這麼手忙腳亂地出貨了。正巧這時候,那位期貨公司經紀人小王的電話不期而至,從此楊清踏入了期貨市場。

這個行業你進來容易,想出去幾乎不可能。除非輸光,最後像一塊破抹布一樣被市場掃地門。

這是楊清後來的感慨。

期貨是一個紀律性、自律性、風險管理要求特別嚴格的市場,對於膽大妄為、習慣衝動的現貨商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現貨商做期貨,有一部分是受到套保思路的影響,但很多公司名義上說是做套保,實際上套著套著就變成了投機交易。

開戶初期,楊清很謹慎地投入了7萬資金。經過了幾天對交易軟件的熟悉後,他開了第一倉:銅0905合約1手。做的是空單,楊清完全沒預料到,期貨交易的虧損過程非常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的7萬塊錢就沒有了。但他卻跟中了魔咒一般,不僅沒有停下來,反倒加大了資金的投入。

那時候的楊清對經濟形勢一無所知,對美聯儲政策對銅價趨勢的影響也毫無概念。由於現貨商的思維和套保的目的性,楊清在銅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做空單,短短几個月,虧損了30萬。

隨後他開始轉向投機做日內短線。他沒有什麼技術基礎,亂做一氣,賺點錢就跑,扛不住就砍倉。在這種交易模式下,楊清坦言,下單的手放在鼠標上面都瑟瑟發抖。這樣的期貨市場更像一個賭城,掙扎其中,無法自拔。

期貨投機交易,基本上是一種“零和博弈”,也就是說,在這個市場上贏錢的交易者獲得的收益,都來自於輸家。

對於一個現貨商而言,辛辛苦苦賺來的真金白銀,以自己意想不到的速度消失,怎能不叫人心痛?“這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樣快速把前面虧的錢給博回來,恨不得下單後立刻把那虧損的30多萬全賺回來。”此時的楊清,又該如何控制噴薄的慾望?

終於在某一天虧了8萬元以後,楊清的心態崩了。實際總虧損只佔家庭資產的5%不到,也只佔當年現貨生意淨利潤的35%不到,但血汗錢的瞬間蒸發,仍然使他對家庭充滿了愧疚。

創業多年,楊清從來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可期貨市場就專治各種不服。在太太的鼓勵下,楊清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最終資金止損的位置——再虧2萬,就不做了。這裡並沒有上演什麼逆襲的勵志故事,楊清的止損目標很快就達到了,2009年的期貨交易以虧損畫上句號。

楊清對此事表示慶幸,慶幸自己做了一個總資金虧損額度止損的動作。事實上,期貨市場裡無數人在這個環節用盡彈藥,甚至不惜隱瞞家庭負債做期貨,瞬間即可將自己逼入絕境。

終於賺了75萬

普通人想要準確判斷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來獲利,真的很難。大宗商品期貨交易產生的原因就是,價格趨勢太難判斷了,以至於製造商們要用期貨交易來規避風險,而非用來投機。所以,在期貨和現貨之間存在諸多規律可循。其中,銅、螺紋鋼、塑料等,都屬於現貨和期貨契合度比較大的品種。

我在2010年12月根據技術圖形顯示,銅價未來會上漲約15%,時間週期約60天。我據此預判,囤積了750萬的貨,是常規庫存的兩個月的量。至2011年3月份全部銷售完畢,獲利10%計75萬。

所幸楊清還能想到自己現貨商的身份,在期現結合上成功實現了一次交易盈利。

某種程度上,這次的成功助推了楊清的野心,讓他看到了新的可能。“做期貨其實你按照做現貨的思路,把它當作現貨生意做即可,完全可以賺錢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做期貨盈利的,特別是大賺的人都有現貨商背景的原因。因為他們對於品種熟悉、專業。”

的確,很多期貨大佬都有多年現貨經驗。資產過百億的葛衛東,90年代的時候是一個油脂現貨商,後逐步開始做期貨,經歷兩次爆倉,2004年利用他此前做油脂貿易的基本面經驗,迅速崛起。

期貨界的“農民哲學家”傅海棠,曾養過6年豬,種過棉花、大蒜等,2000年開始做期貨,在2016年裡創造了70倍的收益傳奇,以自有資金從1500多萬做到10億元之多。像葛衛東、傅海棠這樣在期貨圈內呼風喚雨的頂尖高手,代表了期貨市場最具活力的部分。

期貨與人的命運

“對於期貨市場槓桿的風險性、刺激性預估不足,而正由於其槓槓性、刺激性,假如滿倉重倉做單時盈利或虧損的數字快速跳動,會讓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腎上腺素極速飆升!”楊清將之與吸毒對比,期貨與吸毒一樣都能讓大腦產生多巴胺,隨著籌碼的不斷加大,人的多巴胺分泌也呈幾何級數增長。“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降低槓槓,輕倉順勢嚴止損操作。”

不要情緒化交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所以有人稱,期貨市場從來不缺乏明星,但缺乏“壽星”。

期貨圈的人都難以忘記:

2015年7月21日,在靠近長安街的華貿中心酒店頂層,36歲的瑞林嘉馳基金經理劉強一躍而下,決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人透露其曾患抑鬱症,並前往大理療養3年時間。

最近的2017年9月28日,做了20多年的老期貨人付曉軍跳樓身亡。他是橡膠圈的資深人士,幾十年專做一個品種。

期貨大佬跳樓的傳言一直被外界演繹和渲染,但換個角度看,這些交易高手每日都面對市場的腥風血雨,投資失敗應該不足以把他壓垮。那麼,為何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楊清認為,不應該把一個人的悲劇演繹成一個行業或者一個期貨品種的悲劇。“我覺得期貨行業跳樓是個偶然事件,不應該與行業特性聯繫起來。因為不管做哪個行業都有人跳樓,例如炒股、做生意,甚至做官。期貨行情雖然殘酷,但我覺得還是在個人吧,一個人身上有賭性,自然做什麼都有跳樓的可能性,不成功便成仁。”

期貨大佬傅海棠也曾表示,自己願意繼續在期貨市場上打拼,直到做不動了為止,可是不願他的子女繼承他的期貨投資事業,也不願意子女再在期貨市場上受這種精神煎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