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書《守弱學》,有多少人讀過?

作者,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三國滅吳統一戰爭的關健統帥之一。

為唐朝詩聖“杜甫”的先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杜預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功績,

與其“柔弱處上,剛強處下,”的踐行分不開。

不言而喻,守弱學是一門極具實用性的大學問。

卷一 敬強篇

世之強弱,天之常焉

世人自有強弱之分,這是天下的常態

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面對強者,要尊重其身份,否則一失敬便會遭殃,

生存壯大的第一法則,是要有自知之明。

君子不懼死,而畏無禮。小人可欺天,而避實禍

君子不會怕死亡的威脅,只會怕減少自己的道德修養,

小人卻是可以欺天瞞地,只為阻止一切實禍的發生。

非敬,愛己矣。智不代力,賢者不顯其智。弱須待時,明者毋掩其弱

尊重強者,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在智慧不能代替力量之前,聰明的人是不會暴露自己意圖,弱者變強也是需要時間的,聰明的人只會外示弱相,以麻痺對手,減少阻礙。

千古奇書《守弱學》,有多少人讀過?

卷二 保愚篇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人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知道了也很幸運,不知道了也沒什麼大錯。

智以智取,智不及則乖;愚以愚勝,愚有餘則逮

聰明者用其智計作為取勝之道,智計達不到的地方,就會變得很乖(老實)。

愚魯者用其笨法作為取勝之道,也可達目的,只不過有快慢之分而已。

智或難為,餘則克之,得無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異志也

智計難以做到的事,愚笨方法或可以做得好

能明白這一點的話,世上就不會再有愚人了。

上位者不忌憚愚人,卻忌憚不忠誠的聰明人 。

卷三 安貧篇

貧無所依,不爭惟大,困有心賊,抑之無恙

在貧窮沒有依靠之時,切忌爭強好勇最關健,因為你輸不起。

困境會催生邪念,只有遏止它才沒有禍患,不然會破罐子破摔。

不惡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貧,羞也。廉以不富,榮也。蹇(jiǎn)以無貨,嗟也

窮不叫苦,難不作聲,便離識破天道規律不遠了

因懶惰而不發家,這是羞恥的 ,

因廉潔而不發家,這是榮耀的,

因命運多難而窮,這是可嘆的。

貴生敗兒,賤出公卿;達無直友,難存管鮑

富貴之家,多有不屑子孫,

貧寒之家,常出達官貴人。

得志時少有正直的朋友,

落難時才能識別出,誰是真正的知已好友。

勿失仁者終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終盛,人敬矣

不失仁心的人,終將會得天道的補償。

不叫苦喊難者,終將贏得別人的敬重。

千古奇書《守弱學》,有多少人讀過?

卷四 抑尊篇

尊者未必強,名實弗契也。霸者存其弱,勝敗無常焉

地位高的人未必是強者,名聲和實力不契合的緣故。

再厲害的人也有其弱點,所以勝敗的規律就在這裡。

弱不稱尊,稱必害。強勿逾禮,逾則寇

弱者自稱尊貴,禍害就便不遠了,

強者不越禮法,越過就變名聲了。(曹操總攬漢朝大權多年,卻並未篡位,還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大英雄耳。)

不罪於下,禍寡也,目無貴賤,君子也。心繫名利,小人也。

不要輕易得罪身份低微的人,禍患就會減少。

對一切人平等禮遇,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一心只想著利益的,一定是小人。

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

君子身處高位就會造福於世人,

小人位高就會傳播邪惡於眾人。

至善無跡,然惠存也。至尊無威,然心懾耳

最大的善行,做到了無痕跡,就像自然而然發生的一樣。

最大的尊崇,並不是靠威勢,而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認同。

卷五 守卑篇

人卑莫僭,贏馬勿馳。草木同衰,威存其榮

人弱小時也不要用名不符其實的策略,

瘦弱的病馬也不要用拼命奔跑的方法。

這是因為,事實與名義都是一體兩面,

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君不正臣譎(jué),君之過也。上無私下讜(dǎng),上之功也

上位的人,如身行正派,

不用命令大家都會跟其對照著做,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功過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權,輕焉。 寵不樹敵,絕焉。陋不論道,暴焉

功過是由人們來評說的,

尊卑是靠位置來決定的。

謙卑而又不弄權,可以受人尊重。

得寵而又不樹敵,可以永絕後患。

少識而不論高見,可以保全自己。

堪親者非貴,遠之不辱也。毋失者乃節,恃之者必成矣

可以親近的人不是達官貴人,遠離他們能免遭羞辱,因為身份不對等。

低下的人,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氣節,依靠它一定會有所成就。

卷六 示缺篇

天非盡善,人無盡美

缺陷是世界的本相,

每個人也並不完美。

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沒有雕刻的玉石,有最真實的美,有求於人切忌趾高氣揚。

悅上故彰己丑

使上司高興要故意顯示自己的不足。

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長。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君子以本色面目出現,缺陷便會被人容忍,

小人處處顯示自己聰明,裝作強大的樣子。

這兩種人的結局,可以預見的。

千古奇書《守弱學》,有多少人讀過?

卷七 忍辱篇

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諒也

最大的恥辱不是受人侮辱,而是因此導致自我沉淪。(打擊)

最大的忍讓不是容忍他人?而是原諒自己沒有做好。(放縱)

君子不怨小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罰也

君子不會怨恨小人,

只會說天道世不公。

小人不怕君子之義,

只怕有實際的懲罰。

強而無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

強者沒有仁愛之心,上天會侮辱懲罰他;

弱者放縱自己沉淪,人們會侮辱懲罰他。

辱不滅人,滅於縱怒

恥辱並不能毀滅人,

毀滅人的是因恥辱而引起的

1、放縱自己(破罐子破摔)。

2、個人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

大辱加於智者,寡焉。大難止於忍者,息焉

大辱來臨之時,於智者也會慢慢變小。

大難來臨之時,於忍者也會慢慢止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