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張作霖對日軍威懾力有多大?

ax魑魅魍魎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我國東北的地界上發出了一聲巨響,地點就在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交匯處的皇姑屯車站三孔橋。

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奉系軍閥統領張作霖所坐的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燬,張作霖身受重傷,送回瀋陽後不治身亡,"皇姑屯事件"就此載入歷史。

張作霖出身貧苦,文化水平也不高,為了生計很小就去外面闖蕩。他早年賣過包子、做過燒餅,幹過雜貨鋪夥計,因為結識了懂獸醫的夥計,學會了給馬看病的本領,逐漸被黑道上的人看中。

甲午海戰前夕,清廷招募士兵,保護"龍興"之地,張作霖加入了宋慶的毅軍,當了一名騎兵,因為作戰勇猛,逐步升任班長、排長。大連、旅順失守後,軍隊解散,張作霖回到老家,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保險隊",為當地紳士收取保護費。當夠了土匪,張作霖想走正規軍路線。1902年,張作霖被盛京將軍收編,被任命為遊擊管帶。1905年,利用日俄矛盾,左右逢源,升任馬步五營統帶。

1912年,因為擁護袁世凱用功,升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後任奉天省長。後來在日本人的幫助下獨掌東北,成為奉系軍閥的三軍統領。他在世的時候,日本人不敢和他正面對抗,於是針對他進行了多次暗殺活動,可是都沒有成功,可最終在皇姑屯還是要了大帥的命。

張大帥在臨終遺言裡說"我就知道日本人不會放過我的,我也知道自己會死在日本人的手上,但是我死的消息一定不能洩露出去。"

於是張作霖家人堅持秘不發喪,日本人在短時期裡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見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威懾力有多大,頗有死諸葛嚇跑活司馬的韻味。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張大帥對日本人的威懾究竟有多大,以及他的底氣又是從何而來?

首先,有一點必須得要弄清楚,那就是大帥的身份。

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閥,軍閥又是什麼?為了攥取自己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的人。可以這麼理解,但相比之下,張大帥又是一個比較有良心並且富有野心的軍閥,這又作何解釋?在筆者看來就是自己的利益一點兒都不能少,出賣國家利益的事咱也不幹。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發生的事情,即大帥的勢力越來越大,並且不願意受日本人的擺佈,但面對一些逼不得已的妥協時,他就跟日本人玩小聰明,打哈哈,各種拖延和耍賴。

其次筆者並不否認日本人在大帥崛起過程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大帥是依靠日本人的勢力才壯大的。1916年,為幫張作霖整頓奉天省(今遼寧省)財政,日本從朝鮮銀行奉天支行借給其300萬日元。其餘武器彈藥的援助就更多了,貫穿張作霖在東北的10多年時間。甚至在1925年郭松齡叛變後,大軍一度攻陷張作霖老巢瀋陽,而大帥也是完全依靠關東軍出兵支持才獲勝。但是筆者也不能否認他確確實實是對日本人有著巨大的威脅。

大帥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從未輕視過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教育上先是成立了全國一流的現代化軍校,擴大了民國四大軍校之一的"東北講武堂"的辦學規模,而且聘請歐美軍事專家,培養軍事人才。

其次張大帥具有很強的戰略目光,他看到了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於是創建了民國三大兵工廠之一的東北兵工廠,東北軍(奉軍)厲害,主要是因為有強大的兵工廠做後盾。

當時,東北最大的兵工廠就是瀋陽兵工廠,這個兵工廠也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這個兵工廠擁有設備八千多部,佔地3200畝,人員兩萬多。在九一八事變前,兵工廠生產能力如下:步槍每月最多可以生產4000支;輕機槍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月40挺;重機槍月產100挺;子彈月產1500萬發; 炮彈年產20多萬發;各類大炮年產200餘門,這些足以裝備東北軍一個師,同時具備山炮、重型榴彈炮生產能力,解決了裝備供給和擴軍的問題,部隊持續作戰能力明顯強於其它地方軍閥。

並且在這些武器中,最厲害的就是大炮。別的軍閥都是從國外買大炮買炮彈,每門大炮標配500發炮彈。可是,東北軍能夠自產自銷,一門炮能配上千發炮彈。和馮玉祥打仗期間,奉軍曾炮轟南口,奉軍兩個炮團72門炮打了近60000發炮彈! 不僅炮彈數量充足,而且型號齊全。

據張學良自己回憶,奉軍除了碰炸的炮彈外,還有一種"順發炮彈",打到地上會再彈起來,然後再爆炸。奉軍當時能夠做到軍閥老大,主要就是靠炮兵。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奉軍的所有兵工廠。兵工廠庫存裝備如下:步槍,約9萬餘支。主要是13式79步槍(韓麟春式),共計72679支。機槍,2600餘挺。主要是79捷克式輕機槍,約2000挺。大炮,三百多門。主要是14式37平射炮189門以及14式77野炮147門,兩者共計336門。還有各式子彈約1.8億發,各種炮彈約50萬發。這些裝備,夠東北軍和日本人打半年的。月產迫擊炮80門,炮彈40000發,輕機槍500挺,重機槍30挺,步槍4000支,足以裝備東北軍一個師,同時具備山炮、重型榴彈炮生產能力,解決了裝備供給和擴軍的問題,部隊持續作戰能力明顯強於其它地方軍閥。

光是有裝備也不行,還得有人來用這些傢伙啊。1926年的南口大戰後,張作霖的紙面實力達到了頂點。據《張作霖大傳》記載,張作霖曾親口對孫傳芳等人說"東三省的部隊有八十多萬,連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總數不下百萬",主動尋求聯合的孫傳芳也有"直屬部隊五萬多人,五省聯軍也有二十多萬"。也就是說,此時的張作霖系部隊,賬面上兵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左右。當然這些有些誇大,但就實打實的說,在東北軍極盛時期,其陸保守也有四十多萬,而且都裝備精良。

而且大帥並不滿足於此,還發展了空軍和海軍。

其東北海軍擁有巡洋艦、驅逐艦、炮艦等大小艦隻21艘,約有3.22萬噸,艦隊的官兵3300人。當時全國海軍艦隻僅有4.2萬噸,官兵約有5400人,也就是說東北海軍的總噸位佔全國的76.7%,人員數量佔到全國的61%。東北軍還擁有空軍戰機300餘架,編為5個航空隊,多數為外國進口的先進戰機。直到抗戰爆發前全國不過才600架飛機,東北軍的空軍可以算得上一枝獨秀。而且大帥重用比較具有實幹精神且對日本極為了解的楊宇霆,對東北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繞開了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單獨修築了奉軍自己的戰備公路,使奉軍的交通不受日本的挾制等,使東北軍的整體實力更上一層樓。

反觀日本在東北的勢力,那個時代,日本在東北駐軍數量有限。

即便九一八時期,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已達1.5萬餘人(第2師團為縮編部隊,每步兵聯隊缺1個步兵大隊,每大隊缺1個步兵中隊,全師團約1.04萬人;6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每中隊160人,共約4000餘人;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大隊等),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滿打滿算,日軍也就2萬多人。而張作霖有接近40萬大軍,數量是日軍10多倍。基本日軍駐紮地附近,張作霖都會駐軍數倍以威懾。

所以由以上數據看來,張作霖在世時,確實是對日軍有著較大的威懾力。

但是有威懾力並不等於有一戰之力。當時日本十六歲以上男子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戰時可動員五六百萬人參戰,而且其工業發達,開足馬力一個月可生產一百五十架戰機,並且其海軍經過日俄戰爭更加成熟,而且各艦種齊全。日軍一旦增兵東北,從旅順登陸,兩天足矣,而且還可以從朝鮮登陸。所以當時一旦開戰,大帥還是可能失去東北。

因此,在能可能保證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以立花小一郎為首的關東軍其實是更希望以"溫和"的方式來逐步蠶食東北的。奈何,這畢竟是中國的地盤,是無數保家衛國的烈士誓死捍衛的熱土,深明大義的大帥自然不能容忍,或許心下只盼能真槍實彈地去幹一架,可誰料被日本人如此下三濫的方式了卻性命。


歷來現實


講個張作霖的真事,張學良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到過。

奉軍幾個當兵的去新民府找日本娼妓玩,和日本人發生了衝突,雙方打了一架。日本人把奉軍的兩個士兵打死了。張作霖知道以後,火了,非要讓日本人交出兇手。當地的官府向著日本人,交涉一番後,日本人只同意每人賠償五百兩銀子。

張作霖更火了,不就是五百兩銀子嘛!張作霖下令,讓士兵到大街上找3個日本人殺了。事後,張作霖拿出1500兩銀子給日本人作為賠償。

日本人懵逼了,張作霖這個土匪不好惹。

張作霖對日軍威懾力大,全靠實力雄厚的東北軍做後盾。

東北軍(奉軍)厲害,主要是因為有強大的兵工廠做後盾。當時,東北最大的兵工廠就是瀋陽兵工廠,這個兵工廠也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這個兵工廠擁有設備八千多部,佔地3200畝,人員兩萬多。

(瀋陽兵工廠的榴彈炮生產線,被日本佔領)

在九一八事變前,兵工廠生產能力如下:

步槍每月最多可以生產4000支;輕機槍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月40挺;重機槍月產100挺;子彈月產1500萬發; 炮彈年產20多萬發;各類大炮年產200餘門。。。

這些武器中,最厲害的就是大炮。別的軍閥都是從國外買大炮買炮彈,每門大炮標配500發炮彈。可是,東北軍能夠自產自銷,一門炮能配上千發炮彈。奉軍打南口的時候,(和馮玉祥打仗),奉軍兩個炮團72門炮打了近60000發炮彈!

不僅炮彈數量充足,而且,型號齊全。據張學良自己回憶,奉軍除了碰炸的炮彈外,還有一種“順發炮彈”,打到地上會再彈起來,然後再爆炸。奉軍當時能夠做到軍閥老大,主要就是靠炮兵。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白撿了”奉軍的所有兵工廠。兵工廠庫存裝備如下

步槍:約9萬餘支。主要是13式79步槍(韓麟春式),共計72679支。
機槍:2600餘挺。主要是79捷克式輕機槍,約2000挺。
大炮:三百多門。主要是14式37平射炮(189門)和14式77野炮(147門),兩者共計336門。

各式子彈:約1.8億發。
各種炮彈:約50萬發。

這些裝備,夠東北軍和日本人打半年的。。。

東北軍30萬人,加上這麼多的裝備,和強大的兵工廠。在東北的兩三萬日軍,肯定很怕張作霖的。奈何,草莽英雄死的早,留下兒子敗家產。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張作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人物,究其原因,也可以用一句話說清楚!

他是國際歷史上第一個死於敵對過謀殺的國家元首!

有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張作霖的歷史分量,如果只認為他是一代梟雄甚至一個軍閥其實是對張作霖的誤解!

在張作霖死之前,他已經是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領導者,而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則是北洋政府!

(最後的北洋元首)

日本的圖謀和張作霖的分量由此可見!

皇姑屯事件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就不再多說!

那麼為何日本要處心積慮的殺死張作霖,就值得研究了。

一般而言,如果兩國沒有涉及到開戰,那麼必然的選擇就是政治鬥爭和博弈,而鬥爭和博弈的基礎是什麼?

至少要實力相當,或者強勢一方對於弱勢一方有顧忌,不敢隨意施為,這才是產生博弈的根源。

如果博弈和鬥爭最後達不成效果,那麼為了達成目的的不擇手段,就是必然的結局!

暗殺,一般而言都是政治鬥爭的最後手段,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或者說是少數派的選擇。

分量這個詞,只有你的對手知曉,日本對張作霖的做派心知肚明。

可是他們依然沒有組織這次暗殺活動,那麼誰組織的,就不得不說日本軍隊中的激進派!

其實暗殺張作霖並不是當時日本政府的意思,這也很好理解,在國際規則範圍內,用暗殺手段,剷除他國的元首,是文明社會所不能允許的,可是激進派的代表河本大作和東宮隆吉才不會管這些。

作為關東軍的少壯派軍官,他們對政府的猶豫和軟弱不滿多時,於是就這樣,一場刺殺行動展開,然後,疏於防備的張作霖去世!

(東北軍退回關內)

那麼暗殺時候的背景如何?

其實和日本人之前的政治要求沒有滿足有關,在張作霖被刺殺之前,雖然是北洋軍閥政府的末代元首,可卻在面對北伐軍攻擊之時,節節敗退,張作霖返回東北就是從關內退出關外從撤退舉動而已,日本人一看張作霖前線吃緊,就打算趁火打劫,拿著早就擬定好的各種賣國條款要張作霖簽字。

張作霖硬氣的表示,不籤,最後還說道!

馬拉巴子的,要打就打,打死為止,死了管球。

這消息一傳出來,吧關東軍早就對張作霖不順眼的人氣的不行,好你個土匪老張,都這時候來,還耍橫,不知死活!

那麼,面對張作霖強硬態度,和不怕戰爭的表態,自詡為武士道精神加身的日本人為何還選擇刺殺而不是開戰?

(張作霖遺憾殞命)

原因也很簡單,實力使然而已!

當時的張作霖奉系大軍,雖然在面對北伐軍的戰鬥中失利,可是在北伐軍,忌憚與張作霖龐大的東北軍,也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打算。而且東北是張作霖經營多年的大本營,也不是急切可下的!

在東北張作霖的大本營,有著當時全中國數一數二的軍工,經濟,礦產和農業生產!

如果就實力而論,將東北放在東北亞進行橫向對比,那麼東北的實力僅次於日本。

雖為一隅之地,卻是一個硬石頭。

(東北軍裝備)

而這一切也是數據支持的。

首先看兵員:當時的東北軍,所有部隊加上地方部隊和非直系的附庸部隊合計有近100多萬,其中東北軍直屬的武裝力量,高大80多萬,而其中精銳的東北軍嫡系部隊則有40多萬,還裝備精良!

其次看武備:現在戰爭最關鍵的是什麼?戰鬥持續性而已!

那麼決定戰爭持續性的是什麼?

不過是戰鬥裝備的自給自足而已,在這一點上,張作霖的東北軍幾乎走在當時中國的最前沿,當時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不在日本而是在東北,瀋陽兵工廠就是這東北軍軍事工業的明珠!

全系一水的歐式設備,從彈藥到火炮都能造,就連造汽車都不是問題,年產能可達步槍近五萬只,機關槍500挺,重機槍近萬挺,子彈和炮彈不計其數,就連大炮都能生產!

(東北兵工廠)

只要兵工廠還在,持續作戰就不是問題。

再次看軍事儲備:在張作霖任內,中國人的一個特點暴露無疑,那就是愛儲蓄,九一八事變時候的東北軍武器庫存可謂天量級!

步槍九萬多,機關槍2600多,大炮300多門,炮彈50萬法,子彈1.8億。

按照東北軍的消耗量來看,光儲備的軍火就足夠支持40萬人使用大半年不用生產了!

不僅如此,東北軍還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海陸空三軍健全的軍隊,空軍數目約300多架飛機,都是進口貨,海軍從航空母艦,到巡洋艦驅逐艦都有,雖然噸位不大,可也有一定作戰能力。

真要鬥起來,即便不如日本,也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

而張作霖死之前的東北格局又如何,我們繼續看!

當時日本東北駐軍還沒有進行戰爭動員,並沒有多少兵力,軍事力量總計不過一萬多不到兩萬人!

如果以局部戰鬥而論的話,40萬精銳東北軍加上後續無數的補充部隊,對抗一萬多不到兩萬的日本部隊,真要打起來結果可想而知!

而且老帥可不是少帥那樣在溫柔鄉中泡大的二世祖,而是敢和人對槍決鬥的狠角色,真要惹急了,拼命又有何不可?

將為軍之膽,有膽才成軍,張作霖在,東北軍當是猛虎,好過數年後那不抵抗的綿羊千百倍,誰勝誰負,猶未可知啊!

這裡借用三國魏延的一句話形容張作霖的做派!

如日本傾其所有,以全國之力來攻之,老張將為國拒之。

如日本十萬大兵來犯,老張將為國吞之。

只可惜,豪言壯語無處用,空留遺憾失姓名!


阿斗不傻


張作霖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他的出生並不好,甚至以前還當過土匪,可是最終他卻成為了東北王。他能夠完成如此華麗的蛻變,這與他自身的優秀是分不開的。當然除了他自身的優秀,也還有著別的因素,其中有個因素就是日本的軍事援助。聽到這句話,是不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沒錯,日本“養虎為患”了。要想做東北王,哪有那麼容易呀,必須要有個強大的外援,張作霖的外援便是日本。1916年張作霖出現了財政危機,資金有些週轉不開。


日本二話不說就借了300萬日元給他。想要統一東北,那就勢必要消除東北的地方割據。如此一來,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幫助張作霖作戰,日本又給其準備了充足的槍支彈藥。日本的這些神操作,極大地幫助了張作霖稱霸東北。20年年代後的張作霖羽翼已經豐滿,成王了的他自然不甘心受日本人擺佈,他開始想方設法的與日本人作對。郭松齡叛亂的時候,張作霖的老巢瀋陽差點都被其給端了,幸好關東軍出手了。


為了獲得日本關東軍的出手,是簽了合同的。不得不說張作霖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直到他死,日本人也沒有獲得合同上的在華利益。張作霖的什麼引起了日軍的忌憚呢?他手上的東北軍和地方正規軍,合起來兵力眾多,人數大概有40多萬。更何況東北軍的主力還在遼吉兩省,將其主力安置在那裡,擺明了是為了方便對付日本。再加上當時那裡日本的兵力不多,也就是說雙方人數相差巨大。

此外東北軍的戰鬥力很強,武器裝備也很精良。飛機、海軍戰艦,坦克都配備有的。在東北王的支持下,新建了許多兵工廠。假如日軍和東北軍正面衝突的話,東北軍的武器給予也很給力。日本的武器給予卻還需要漂洋過海運送而來,於是日軍一直不敢與張作霖起正面衝突。再加上張作霖此人魄力非凡,頗得民心。張作霖在世的時候,東北軍與日軍也是時有摩擦的。


有次張作霖那方的兵陣亡了,他本人很是生氣去找日本人理論,結果對方提出用錢來補償。張作霖這個人護短且不講理,於是他也找了個由頭,殺了幾個日本人。日本人當然不幹,但他也拿錢來平息此事,此舉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知道日本人向來是在東北作威作福慣了,基本沒有人敢光天化日之下殺日本人。可是張作霖就敢!東北王如此有魄力,日軍又怎麼能不慫呢?


尚武菌


假如張作霖不死,日本斷不敢吞併東三省,也就沒有後來艱苦的14年抗戰。

張作霖平民出身,先入匪,後從軍,身上有軍閥的霸道,更有土匪的“賴”性。但是,他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始終不肯讓步日本。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祖宗父母的墳墓就在這片土地上,他不想做出讓子孫後代唾罵的事情來。

面對日本人的逼人態勢,兒子張學良建議向日本人妥協,張作霖怒罵道:“我有三十萬東北軍,小日本就一萬三,我想幹,三天之內把日本人的鐵路全部扒了,沒了鐵路,它拿什麼跟我幹,我怕他?!”

所以說,真正讓日本人害怕的是張作霖的三十萬東北軍,並且是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袁世凱死後,北洋分裂,直系的曹坤、吳佩孚和皖系的段祺瑞爭權奪利,奉系聯合直系擊敗了皖系,接著直系和奉系又大打出手,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痛定思痛,一方面建立東北講武堂;另一方面擴建奉天兵工廠,高薪從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瑞典聘請專家做顧問。能生產的立馬生產,不能生產的通過這些顧問向他們的東家購買。


當時的東北軍不僅裝備重炮,還有坦克,飛機,汽車等先進裝備。單是飛機一項,就足以裝備一個集團軍。只可惜,張學良主政時期,實行不抵抗政策,如此眾多先進裝備悉數資敵,否則,抗戰也不會打得如此艱難。

甲午海戰結束後,日本要求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並且賠償2億兩白銀。

李鴻章憤恨不平,使出了“以夷制夷”的絕招,引入俄、德、法三國干涉,清廷花費3000萬兩白銀贖遼。,俄國勢力進入東北。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俄國一邊派兵假如瓦西德的軍隊;一邊單獨行動,派出13萬人進攻東北,三個月後,東北全境淪陷。

《庚子賠款條約》簽訂後,俄國理應撤軍,但是,俄國賴著不走。日本與英國走近,建立同盟。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國內陷入動亂,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西方14國干涉,俄國無暇東顧。

所以說,1905年以後,東北實際上是日本人說了算。

傍住大樹好乘涼,張作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一開始日本人沒把他看在眼裡,因為張作霖官微言輕。

張作霖早年賣過包子、做過燒餅,幹過雜貨鋪夥計,因為結識了懂獸醫的夥計,學會了給馬看病的本領,逐漸被黑道上的人看中。

甲午海戰前夕,清廷招募士兵,保護“龍興”之地,張作霖加入了宋慶的毅軍,當了一名騎兵,因為作戰勇猛,逐步升任班長、排長。

大連、旅順失守後,軍隊解散,張作霖回到老家,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保險隊”,為當地紳士收取保護費。

當夠了土匪,張作霖想走正規軍路線。1902年,張作霖被盛京將軍收編,被任命為遊擊管帶。

1905年,利用日俄矛盾,左右逢源,升任馬步五營統帶。

1912年,因為擁護袁世凱用功,升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後任奉天省長。


1919年,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奪取黑龍江、吉林的統治權,成為奉系軍閥,獨掌東北。

張作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不斷壯大,日本人希望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實現蒙滿獨立。

羽翼漸豐的張作霖想不斷擺脫日本人的控制,有統一全國之志。依靠自己“賴皮”的性格,對日本人處處設防,讓日本人處處吃啞巴虧。

日本希望在東北傾銷貨物,張作霖允許日本貨物在各處商店陳列,有私下密電各縣不允許老百姓購買日本貨物。

張作霖允許日本僑民在東北居住,確又密電各地不得出租土地、房屋給日本人住。

日本駐奉天領事向張作霖提出抗議,張作霖說,不是我不讓老百姓購買你們的貨物,不讓你們租房子,是你們在老百姓當中的形象太差,他們不願意乾的事,我總不能用槍逼著他們幹吧,你們對老百姓好一點,說不定他們就願意了。

針對南滿鐵路,只要有日本士兵駐防的地方,張作霖都會派上士兵緊挨著日本人駐紮,並且在兵力上處於優勢地位。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日本允許使用南滿鐵路運兵,但是必須卸下武裝,貨物必須另行託運,必須經過關東軍司令部同意,運送服務隨時可以終止。

張作霖如鯁在喉,通過分段施工,最後鏈接的方式,修建了一條與南滿鐵路平行的運送系統。有了自己的運送系統,張作霖對南滿鐵路的運送貨物開徵商品附加稅,讓南滿當局苦不堪言。

張作霖的這些舉動,引起了關東軍軍部、關東廳官員的不滿,想要除掉他。其中,以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參謀川島速浪最為積極。川島浪速娶了個妻子叫川島芳子,她本是前朝遺民肅親王的女兒。正是川島芳子收買了張作霖手下的軍官,獲悉了張作霖的行程,河本大作實施了爆炸。


而支持張作霖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朝鮮都督寺內正毅(後來日本第18位首相)、日本駐奉天領事吉田茂、駐華公使芳潔謙吉。他們認為,除掉張作霖,會引起暴亂,使局面失控。

1928年,首相田中義一召開的“東方會議”,確定了無論是北伐軍還是張作霖,只要是觸犯了日本在東北的利益,必須採取應急措施。

東北只是日本吞併中國的跳板,張作霖耍賴皮、玩兩面派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滿。

接下來,日本開始了積極行動,他們制訂了《南滿新五路協定》拿給張作霖簽字,張作霖一看,日本要求他出讓敦圖、長大、延海、洮索、吉五這五條鐵路的築路權。這五條鐵路一旦連通,北可運兵至蘇聯邊境,南可以可華北的鐵路系統相連。如此賣國求榮的事情,張作霖斷然拒絕。


惱羞成怒的日本參謀本部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臨死之前,傳話給張學良,讓他把30萬關東軍拉回關內,和日本人幹。

結果,張學良改旗易幟,聽從蔣介石密令,堅持不抵抗,把東三省白白送給了日本人。


品讀春秋001


張作霖在地攤文學的小段子裡愛國愛民大智大勇。歷史真相是——張作霖上臺之前,日本的東北勢力只有遼東半島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張作霖上臺後,出賣東北鐵路權給日本,短短20年,日本形成了控制了東北經濟政治動脈,獨霸中南滿的局勢。在實業上,張作霖首先大力促進“中日合辦事業”,出賣東北經濟主權給日本。同時,張作霖還允許日本人在東北購買土地,例如滿鐵於1917年購買了4158957平土地,1918年又購買了362216平。在所購土地中,用於設廠的只有 161.3 萬平,其餘用於修街市、建住宅、辦醫院、設學校等,嚴重侵害了中國主權。當伊藤博文在辛苦簽署《朴茨茅斯合約》後總結日本僅僅在東北獲得了兩個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的時候,可能想不到在僅僅20年後,就在這位“東北王”的幫助下,日本一舉將鐵路修到在東北形成了路網,而隨著路網的推進,日本勢力在張大帥的配合下滲透到東北全境的各個角落,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完成了對東北的滲透和控制,這也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輕鬆的實現迅速實際控制整個東三省的最大原因:張作霖的賣國已經讓東北完全成為日本一家的控制地。


九大掰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張作霖雖然是土匪,可是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非常的重視武器上的自給自足,對發展東北軍是不遺餘力的。東北大學是他開辦的,東北的海軍軍艦是他買的,東北海軍是在他支持下成立的。在張作霖的大力發展下,東北軍有陸軍40萬,全國最大的兵工廠一個。

這個兵工廠一年所生產的武器裝備可以裝配八個滿編師,年產量大概是子彈一億多發,大炮150多門,輕重機槍能達到兩千多挺。當時東北陸軍還有從國外購買的三百多輛坦克。可以說在全國範圍就連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的武器也不一定能比得過東北軍。

不僅如此,東北軍還有自己的空軍,購買和自行製造的飛機共三百多架,組建了五個航空編隊。而東北軍還有自己造戰鬥機的能力,設計生產了輕型轟炸機“遼FHl式”和中型轟炸機“遼H1式”。不過因為設計先進,所以造價昂貴,數量比較少,只有10架。

其餘的飛機大部分是購買國外的先進轟炸機。東北海軍也非常的強大,當時擁有戰艦共27艘,3.22萬噸,海軍士兵共3300人。可以說武裝到了牙齒的東北軍,強大到不可思議。

而當時駐紮在旅順地區的關東軍只有一萬多人,而且武器裝備也並不比東北軍更先進。所以日本一直試圖拉攏張作霖,想和他達成在東北合作的協議。可是張作霖雖然是土匪,對日本人卻非常的硬氣,張作霖對於國家領土一直持有的態度就是寸土不讓。

而對於日軍在東北的霸道張作霖也並不容忍,曾經有一個日本兵殺了東北軍的一位士兵之後想要賠錢了事,態度還很囂張。張作霖二話不說就把這個日本兵給斃了,然後給了他的同僚雙倍當初的賠償。

日本人眼見不能拉攏於張作霖,才幹脆下了狠手,買通了張作霖的親信,摸清了他出行的路線,炸死了他。而後就是東北易幟,張學良不抵抗放棄了東北,張作霖經營多年的心血被日本人搶走。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科普道人


1、張作霖的兵多,軍隊威懾力大

張作霖時代,東北正規軍20多萬,地方準正規軍總兵力也接近20萬人,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約1.5萬餘人,加上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滿打滿算,日軍也就2萬多人。

所以當張學良建議向日本人妥協,張作霖怒罵道:“我有三十萬東北軍,小日本就一萬三,我想幹,三天之內把日本人的鐵路全部扒了,沒了鐵路,它拿什麼跟我幹,我怕他!”

2、張作霖具有很強的戰略目光,他看到了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於是創建了民國三大兵工廠之一的東北兵工廠,東北軍(奉軍)厲害,主要是因為有強大的兵工廠做後盾

當時,東北最大的兵工廠就是瀋陽兵工廠,這個兵工廠也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這個兵工廠擁有設備八千多部,佔地3200畝,人員兩萬多。在九一八事變前,兵工廠生產能力如下:步槍每月最多可以生產4000支;輕機槍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月40挺;重機槍月產100挺;子彈月產1500萬發; 炮彈年產20多萬發;各類大炮年產200餘門,這些足以裝備東北軍一個師,同時具備山炮、重型榴彈炮生產能力,解決了裝備供給和擴軍的問題,部隊持續作戰能力明顯強於其它地方軍閥。


3、張作霖具有超前意識,海陸空三軍並衡發展

其東北海軍擁有巡洋艦、驅逐艦、炮艦等大小艦隻21艘,約有3.22萬噸,艦隊的官兵3300人。當時全國海軍艦隻僅有4.2萬噸,官兵約有5400人,也就是說東北海軍的總噸位佔全國的76.7%,人員數量佔到全國的61%。東北軍還擁有空軍戰機300餘架,編為5個航空隊,多數為外國進口的先進戰機。直到抗戰爆發前全國不過才600架飛機,東北軍的空軍可以算得上一枝獨秀。

4、張作霖還創辦東北大學、東北講武堂,大力發展教育

袁世凱死後,北洋分裂,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痛定思痛,於是他創辦東北大學、東北講武堂,大力發展教育。


江水趣談


張作霖對日本的威懾自然是很大的,因為據張學良自己回憶,如果張作霖還在的話,日本斷然不敢發動918事變。



張作霖在起家的時候,依靠過日本人的力量。它壯大起來之後,以民族利益為重不再把國家利益出賣給日本人,所以引起了日本人的一些忌恨。最終日本人鋌而走險,在瀋陽的皇姑屯製造了事變,用炸彈炸死了張作霖。不過當時張作霖和一些日本人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所以發動這次事變的事實上是一部分日本中下級軍官而已。



事變發生之後,日本首相田中又一在天皇面前還保證要找出日本軍方的兇手。不過後來由於日本陸軍下克上的現象很嚴重,田中義一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最後不了了之。在張作霖被炸死之後,日本人一直伺機而動想佔領東北,但是一直得不到張作霖是否死的消息,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可見即使張作霖死了,他的威懾力依然有很大的作用。



等到張學良回到東北,日本人的良機已經過去了,所以只好暫時忍下來,等到幾年之後又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是個草包,根本就不敢對抗日本人,最後坐視大片國土被日本人侵佔。


星河談史


1912年1月,張作霖兩次拜會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時表示,與其東北讓南方政府控制,不如“讓予外人更為了當”,日本控制南滿“乃屬當然,毫不為過”.

正因如此,日本才對張作霖大力扶持,沒錢,立馬借給300萬日元;武器不先進,給代購歐美武器(如法國雷諾坦克),出資建設兵工廠,使張作霖軍事實力瞬間質躍,製造“寬城子事件”,驅逐吉林督軍孟恩遠,1925年郭松齡叛變,張作霖老巢瀋陽險些被端,幸好日軍及時出手才轉危為安。

張作霖平民出身,幹過夥計、先入匪、後從軍。1912年,因擁護袁世凱有功,升任陸軍27師師長,後任奉天省長。1919年,奪取黑、吉統治權,成為奉系軍閥,獨掌東北。

日本人設想讓張作霖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實現蒙滿獨立,以此為跳板,以圖佔領全中國。

張作霖,一個血性的漢子,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不想被子孫後代唾罵、永背罵名,所以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始終未讓步日本,日本對東北的各種無理要求(包括修路,移民,蓋廠,開礦等),張作霖採取了敷衍、抵賴、拖延等戰術。

例如張作霖允許各地商店陳列日本貨物,但私下密電禁止老百姓購買,允許日本僑民在東北居住,又密電各地不得出租土地、房屋給日本人等。

1925年郭松齡反奉,張作霖為取得日本支持,同意“日人在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享有商租權;將延吉等4縣行政權移讓日本;延長吉敦鐵路,使之和朝鮮鐵路接軌;准許日本在洮昌道各縣開設領事館”等,但直到張作霖被炸死,這些密約都是白紙一張。

為什麼小日本對張作霖如些忌憚呢?

1、張作霖時代,東北正規軍20多萬,地方準正規軍總兵力也接近20萬人,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約1.5萬餘人,加上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滿打滿算,日軍也就2萬多人。

所以當張學良建議向日本人妥協,張作霖怒罵道:“我有三十萬東北軍,小日本就一萬三,我想幹,三天之內把日本人的鐵路全部扒了,沒了鐵路,它拿什麼跟我幹,我怕他!”

2、袁世凱死後,北洋分裂,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痛定思痛,於是他創辦東北大學、東北講武堂,大力發展教育。同時在奉天建成全國最大的兵工廠,年產各種槍炮子彈一億多發,大炮150多門,輕重機槍能達到2000多挺。

張作霖具有超前意識,海陸空三軍並衡發展,張作霖外購和自建造的飛機達300架,包括造價昂貴的輕型轟炸機“遼FHl式”和中型轟炸機“遼H1式”,東北軍編制內空組建了五個航空機隊。東北軍共擁有戰艦共27艘,3.22萬噸,海軍士兵共3300人。這個裝配恐怕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不一定能比得過東北軍。

張作霖的過河拆橋的作法,讓日本人十分惱火,日本人制訂了《南滿新五路協定》,要求出讓敦圖、長大、延海、洮索、吉五這五條鐵路的築路權,這五條鐵路一旦連通,北可運兵至蘇聯邊境,南可以可華北的鐵路系統相連。如此賣國求榮的事情,張作霖斷然拒絕。

惱羞成怒的日本參謀本部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臨死之前,命令張學良把30萬關東軍拉回關內,和日本人血拼到底。

結果,不學無術的張學良,卻在九一八之前將一半主力開入關內搶地盤,導致東北兵力空虛,等於把東三省白白送給了日本人,同時也把中國人民逼上了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