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應有的模樣——記蘭考縣雙語學校「薦讀」|李丹

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作為一名老師,我也常常在當前的教育處境中,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感到迷茫。直到有幸參觀了蘭考縣雙語學校,心中豁然開朗。

教育應始於足下

艾青曾說:我的眼裡為什麼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蘭考人民的奮鬥史是從腳下的土地開始的,是從與風沙、鹽鹼地、氾濫的黃河抗爭開始的,惡劣的環境造就了不屈的蘭考人民。蘭考縣雙語學校楊聚軍校長說:“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是要為人民服務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這一輩子,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

楊校長先後在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信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湖北黃岡中學、開封楊坤中學等學校任校長或副校長,他像教育的火種,激情執著而不安分。走過一處,便燃起熊熊的烈火,撒播自己的教育理念,收穫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五十知天命,在輾轉各地為教育奉獻了這麼多年之後,楊校長最終還是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蘭考,創辦自己的學校,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造福自己的父老鄉親。蘭考縣雙語學校悄然誕生。楊校長從蘭考走出去,又回到蘭考。這是出發與迴歸的重合點。是新生,也是希望。楊校長行走在教育領域,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教育的長度、寬度和深度,重新定義了教育的真諦。

中國教育應有的模樣——記蘭考縣雙語學校「薦讀」|李丹

誰能想到,不到兩年的時間,雙語學校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只有480多個學生的民辦學校,發展成為有27個教學班1200多人,成績獨佔鰲頭,在當地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學校。在2018至2019新學年開學時,學校在校人數將會達到2000多名,50個教學班。這是名副其實、又快又好的“雙語速度”。

教育應始於足下,不僅僅是指教育者向外走、向外尋求的探索,同時也是指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教孩子對家鄉、對自然應抱有何種態度。

蘭考是紅色大縣、政治大縣。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學校採用多種形式感化學生學會感恩,讓他們學會感謝父母、老師,感謝焦裕祿,感謝黨和國家,感恩大自然。

與學生座談放在晚自習前的間隙,學校廣播一直在播放紅色歌曲。暮春的雨,淅淅瀝瀝應著將黑的天色,革命歌曲迴盪在廣闊的操場院落上,讓人覺得溫暖,有力量。

教育始於足下,不光是讓孩子們對自己的故鄉有客觀的認識,還應該有對大地的敬畏,對這廣袤的土地上所生髮的一事一物的珍惜。在餐廳和學生們一塊兒吃飯,偌大的餐廳,孩子們餐前齊誦唐詩《鋤禾》,豪邁雄壯;餐中,只有餐具輕輕碰撞,安安靜靜。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一粒糧食,吃光盤中所有食物,這場景讓我頗受觸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辦真正讓人民滿意的學校,家長的口碑是最好的招牌。在臨時通知來校座談的家長口中,聽到一位家境優越的學生在家庭聚餐時,要求到來的人吃多少點多少,不能浪費,讓我感慨教育的力量。那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力量。

立足腳下,關注每一抔土壤,關注每一棵作物,關注每一粒糧食,這是一個學生應該懂得做的事,也是中國脊樑應有的模樣。

教育也要仰望星空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仰望星空,放眼四海,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生而為人,我們彼此獨立而又緊密相連。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但我們是靠理想真正活著的。

在交談中,楊校長無意間提到他對女兒說的那幾句話:“你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也不是我們的附屬。你是你,是一個個體,你是屬於社會的,是屬於黨和國家的,是屬於全人類的。你應該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在楊校長這種偉大而崇高的理想教育下,造就了一個優秀卓越的女兒,一個奮鬥不止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而在楊校長這種理念的薰陶下,這個樸素的院落裡,正在萌發無數國家未來的種子與希望。少年強,則國強。

中國教育應有的模樣——記蘭考縣雙語學校「薦讀」|李丹

在如今這個物質富足的年代裡,雙語學校的一個孩子卻那麼義正辭嚴地說,他一定要成為一名軍人,一定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保家衛國,要為社會作出一些什麼;那個瘦瘦的女生,那麼堅定地說,長大了她要做一個公務員,要做一個清官、好官,要造福一方百姓。那一瞬間,心窩裡熱浪滾滾,眼眶裡熱淚盈盈。我想在我們慣常的教育裡,充滿了太多的利己主義,而忽視了集體主義。

我甚至感到“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似乎是狹隘的。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把物質利益作為自己的追求,那只是小我的個人享受,談何民族命運?雙語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是真正的理想主義的教育,思想覺醒是最原始、最巨大、最主動的能量。

意志堅定,思想純潔,志向高遠的人才會有讓人側目的氣質。在雙語學校,我看到男同學陽剛活力,女同學端莊溫婉。課間操那響徹雲霄的口號聲依然迴響在耳畔,那日復一日都如軍訓演練般標準的動作,彰顯著孩子們的浩然正氣。

教育還應擔負社會責任

教育是基礎性事業,它的發展關係到國家每一個行業,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其水平直接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水平。教育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在國家和政府提倡民間力量辦學的今天,蘭考縣雙語學校就是一個範例。它以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時,也擔負起了維持社會穩定的責任,解決了進城務工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入學的社會問題。

在雙語學校,有30%的學生是進城農民工子女、農村留守兒童。雙語給他們最優質、最強大的師資力量,最全方位、最貼心的教師陪伴。讓各行各業的家長安心、放心。

中國教育應有的模樣——記蘭考縣雙語學校「薦讀」|李丹

眾所周知,中學問題學生一直是大多數學校都避之不及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疏導,一些問題學生還會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別人都往外推,雙語卻願意張開雙臂擁抱他們。辦學之初,楊校長就秉承著:雙語辦的是人民的學校,是為人民服務的。懷著這樣的大愛,學校包容接納那些被其他學校勸退的學生。老師們感化那些從其他學校轉學而來,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犯錯誤的孩子。孩子們得到信任,竟然奇蹟般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雙語學校被當地人稱為:雙語神話、異軍突起。這跟一支有包容心、有大愛、思想有高度的隊伍是分不開的。

教育最應迴歸本真

要做純粹的教育,要教孩子們成為純粹的人。培養敢作敢為,有理想抱負的雙語人。這是我在雙語學校的切身感受。

他們實現了應試與迴歸教育的結合,教育迴歸本真,迴歸到孩子們的身上,回到教育最原始的“教”和“育”上。在雙語學校,老師不僅是老師,還是哥哥姐姐,也是爸爸媽媽。老師們密切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允許孩子犯錯誤,悅納孩子的錯誤,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有思想的人。

兩千多年前,孔聖人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說。當歷史的巨輪走到今天,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獨立創新精神才是教育的正道。

早在幾年前,楊校長就提出了教育應“返璞歸真”的觀點。砍掉那些花架子,刪掉那些繁瑣的程序。以生為本,把“育”放在“教”之前,先育人再教書,先成人再成才。有一個同時考上3所省內知名中學,最後卻選擇了蘭考縣雙語學校的孩子家長說:“我不需要一個名校畢業卻不會做人的孩子,她先成人,所學知識才能是有益於別人的。雙語可以滿足讓她既成人又成才的需要。”

中國教育應有的模樣——記蘭考縣雙語學校「薦讀」|李丹

教育的返璞歸真,也不僅僅是侷限在教師與學生這兩種身份上,還應把眼光擴大到孩子的父母身上,在雙語大家庭中有一個特點:家長們的覺悟都非常高。家長信任學校,學校尊重家長。能者為師,互為人師。雙語的家長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一致的教育觀點。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教育感化學生,學生回到家,再像老師一樣帶動教育家長,傳遞積極的正能量,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起到了學校對社會的教育作用。

在雙語老師們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熱愛,對孩子的賞識,對自然的崇拜。他們在孩子的心上栽花種樹,讓孩子看見美好,學會生活;體悟艱辛,學會感恩;懂得愛惜,呵護自然。

九曲黃河最後一彎在蘭考縣東壩頭鄉,這條既孕育了蘭考人民又磨礪了蘭考人民的母親河,正寬容祥和地注視著雙語學校成為中原大地上冉冉升起的明星,期盼著雙語的聲音讓中國聽到。在中國當前重重的教育困境下,蘭考縣雙語學校可以成為一個範本推廣開來,為其他學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李丹,女,河南省登封市人,大學本科學歷。喜歡的字:誠樸勇毅。

《河南思客》特約撰稿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