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01

被别人肯定的眼神而绑架


庄子说:“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用现代场景来解释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只是活在虚幻的朋友圈点赞当中,即使死去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因为那是为别人而死,不是为自己而死,也没有什么意思。

在这一段中,庄子列举了若干在中国古代有意思的,据说还被列为有贞操的高人的状况,并提出了与这些人相反的意见——“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狐不偕是尧时期的贤人,据说尧要将天下让给他,狐不偕就不肯接受,甚至投河自杀。庄子认为,他死得不高级,完全受到朋友圈的点赞所束缚而死,就是为了“我连天下都不要,我就想死”的名声,被别人的目光所绑架了。庄子认为这种死没什么意思。

务光是夏朝时候的贤人,汤要让天下给他,他也是断然拒绝,然后投河自尽,看上去死得比较高级。庄子认为,他又是一个因为朋友圈点赞而死的人。还有伯夷和叔齐也是类似差不多的故事,还有箕子,纪他等等等等。庄子列举这些人的事,就是想说明他们为了所谓别人肯定的眼神或者支持,被别人的意志绑架而死。

这让我想起历史上很多所谓忠臣,他们就是要给皇帝卖命,恨不得拉全家十族(包括邻居、亲戚朋友等人)陪葬,只是为了让史官给自己写上一句话,“这个人坚持真理,所以被杀掉”。

大概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这种习惯——为了留取历史上的名声,没有让自己活到自然的状态。对此,小梁也无法给出该如何评价的判断。但,起码庄子对此给出了差评。

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02

我们的分别心从哪来呢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意思不仅仅是做了好事不追求名声,它的本质内涵是,对得道真人来说,天边会飘过五个字“啥都不是事”,好事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坏事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坏。

那么,我们的分别心从哪里来呢?

其实,我们的整个大脑活在一种有趣的惯性当中。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现在我说出五个字,而且你不要去想象这五个字所表现的内容,你会觉察到什么?或许有人会想到“红杏出墙来”这五个字,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吗?这就是我们大脑运行的机制,我们活在对过往声音重复的惯性以及对未来声音想象的惯性当中。由于这些惯性常常反复出现,于是它们变成非真实的幻象。

有些时候,这些惯性甚至直接导向我们对好与坏的判断,因为这样比较节省我们的内存和运算量。换句话来说,比较省我们的“脑油”。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九九乘法表,其本质就是用口诀代替推演,用惯性接替实像。一说到“三七”,你自然而然想到“二十一”,我却说“三七”既可以是苗乡三七,又可以是用来做云南白药的三七。

这种把真实的推理口诀化、结构化以及惯性化的方法,非常符合人脑的需求,因为能够直接得出答案。然而,这样一来,会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让我们不假思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总是活在这样的惯性当中,对于道德判断的好坏利弊,也都习惯性地被这样认知了。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喜欢吃甜食。每个小朋友吃到甜食都很开心,不管这种甜度是来自水果的甜,还是来自香精合成的甜。但是,为什么苍蝇闻到粪便的臭味,就觉得香呢?因为那也来自它的惯性。

当觉察到几乎一切关于好坏、对错的判断,都只不过像九九乘法口诀一样,已经被结构性地导出答案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觉察,这可能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源泉,因为这些痛苦很多时候都只不过由习惯开始。

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03

我们都是被什么东西绑架的人


一般情况下,到了二十八九岁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的话,女青年就会开始焦虑。其实,必须在三十岁之前把自己嫁掉的观念,只不过是在人类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八岁的时候积习传承下来的而已。

在现代社会,或许女青年在三十岁之前把自己嫁掉,并不会让自己更快乐,起码与让自己快乐之间不一定是正相关系。而到三十岁的时候事业还没有看到方向,男青年就开始焦虑了,因为有句话叫“三十而立”。

在这一篇讲到关于怎么死得高级这件事情上,庄子特别提到了在历史上被认为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的人,他们不求国家、不求利益,用死来彰显自己在朋友圈里面获得认同感的人。庄子认为这些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在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是“历史将会如何描写我”。

一般人会被利益绑架,一般人之上的人会被自己的口碑绑架,更高一级的人会被历史上自己的名声绑架。所以,圣人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给出“药品”。

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04

做一个不被自己性格绑架的人


我每天在读《庄子》的时候,时常会陷入庄子在写这些内容时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读书是调频的过程,就像聊天也是调频的过程一样。我想,庄子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一定在问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应该如何死得高级。

那么,你知道庄子是怎么死的吗?也许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但应该并不怎么壮烈,这就是庄子最终的选择。出生不是一件多么宏大的事件,圆寂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时刻。“生死一也”,两眼一闭,第二天早上醒来,一天过去了;两眼一闭,到了下辈子醒来,一辈子就过去了。

在很久以前,庄子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了反仪式感的魅力。

我发现,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很少做特别具有仪式感的大型活动。

儒家强调,仪式感包含了一种礼仪——用来强调个体或者是群体的价值。

但是,庄子具有某种反叛精神、不按牌理出牌、具有宏大视野,并且真正理解人性,更不会被自己的性格绑架。

现在,我想再反过来讲讲前面的“故乐通物,非圣人也”这句话。

之前我们讲过,如果音乐太过于具象化,就不是圣人所追求的。其实,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叫“故乐(le)通物,非圣人也”。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快乐或喜悦,是基于某些实体的物质的话,也是被器物所绑架,也不是圣人。

的确,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梁冬|真正的快乐可能不怎么花钱,也花不了什么钱


05

读书的快乐,来自“反刍”


上一次梁友圈聚会的时候,我们一帮朋友在聊天。我说:“如果有机会,可以试着体会一下用意念将自己的左侧鼻孔或者右侧鼻孔塞住,如果不用手去摁着鼻孔就能感觉到的话,说明你已经把念头从眼睛以外,收回到了眼睛以内。”

也许你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念,把自己正在塞住的鼻子,“啪”地打开,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其实,鼻塞的时候,鼻孔瞬间通畅会非常令人愉快。

你可以试一下,是否能够不用按迎香穴、不用洗鼻盐、不用打针、不用刮痧、不用吃药,仅凭自己的念头,通过锻炼自己的念力,来让自己的鼻子通畅呢?

如果能够做到,那就是你不用通过具体的东西而得到的快乐,这也就是圣人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需要花多少钱,需要什么工具呢?如果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念力,让自己想念的人在三天之内给你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甚至你能在报纸上看到他的相关消息,抑或朋友突然转发了一条关于他的消息给你,又需要花什么钱呢?

以上就是虽然这一段已经讲完,但我再反过来看“故乐(le)通物”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其实,读书的快乐来自“反刍”,就像牛在吃完草以后,晚上将其吐出来嚼一嚼,再吞进肚子里得到的快乐。所以,牛的消化能力很强,是因为它经常反复咀嚼。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想着红烧肉的味道,把自己的口水嚼烂之后徐徐咽下,你会不会有一种若有若无吃红烧肉的感觉?


——今日互动——

你有过不用通过具体的东西

而得来的快乐吗?

是什么样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