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70多年前犧牲在大別山 家屬傾情尋找親人遺骸

七十多年前,桃城區(原冀南解放區衡水縣)青楊樹村村民吳東餘在挺進大別山戰役中犧牲,家人至今不知他埋骨何處。一直以來,吳東餘的侄子吳國華從未放棄尋找其遺骸。因為線索寥寥,吳國華向《衡水晚報》求助,盼望知情人士能夠提供線索,讓烈士忠骨葉落歸根。

“吳東餘是我的四叔。1921年出生,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參軍,26歲時在挺進大別山的戰役中壯烈犧牲。四叔的人生雖然短暫,但犧牲得有價值。”日前,市民吳國華向記者講述了吳東餘犧牲前後的往事及他們一家堅持尋找親人遺骸的艱辛歷程。

吳國華告訴記者,吳東餘原本在北京學習木工,抗日戰爭期間,吳東餘回到家鄉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村裡的民兵連長。1946年,吳東餘參軍入伍,家人只知道他在“獨立二團”,因為戰鬥中表現英勇被提升為排長。讓一家人沒想到的是,吳東餘參軍之後竟再也沒有回來,直到接到他犧牲的噩耗。挺進大別山戰役結束後,吳國華的奶奶接到部隊傳來的消息:吳東餘在戰役中壯烈犧牲。後來部隊離開大別山,吳東餘葬身何處,家人並不知道。

噩耗傳來,全家像天塌了一樣,奶奶受的打擊最大,常常以淚洗面。家人找了很多當時一起參軍的人打聽消息,可怎麼都找不到吳東餘的遺骸。解放後,家人也沒有放棄尋找吳東餘的遺骸,可大別山一役犧牲戰士數萬,無名烈士數不勝數,他們根本無從找起。奶奶去世前還反覆叮囑子孫,一定要找回吳東餘的屍骸,完成她一生的心願。

為了尋找吳東餘的遺骸,吳國華曾多次去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的烈士陵園,到多地的檔案館、黨史辦、紀念館等相關單位尋找線索,但一直進展不大。“一直未能找到四叔遺骸成了家人難以解開的心結,有一絲希望我們就不會放棄!”吳國華說,他看到今年4月《衡水晚報》刊登的《唐山愛心使者張紅琢11年腳步不停歇,與本報聯手為21名衡水籍烈士尋親》的稿件,看到這麼多熱心人都在幫烈士找親屬,他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他找到本報,希望通過報道能聯繫到一些參加過大別山戰役的老兵,或其他知情人士,想了解一些線索,幫他儘快找到吳東餘安葬的地方。為了讓烈士忠骨能早日回家,如有知情者,請聯繫本報熱線:2061234。本報記者王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