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这是一次十分意外的发现,因为该墓处江南,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加上酸性红壤的作用,一般随葬品、尸骨保存皆不会很好。但是,当是考古人员将棺材盖挪开时,所有人都惊讶了,里面躺着一女子,随葬品都完好如新。

这座墓就是受到多个学科关注的江西德安周氏墓。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南宋古墓,与本文无涉)

据考古报告,1988年9月下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义丰羽绒厂在宝塔乡杨桥村向阳山建水塔。就在挖地基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有完好墓志。原来这是南宋墓,墓主为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应合之女,今武宁县人;丈夫为新太平州通判吴畴,今德安县车桥吴村人。

这一座砖石结构墓葬,券顶,单室石椁。幸运的是,由于建造水塔的四支柱正巧打在墓的四角,墓室处在中心位置,石椁得以保存完好。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周氏墓周剖面图)‍

墓室为长方形平顶砖圹石椁结构,墓圹以砖砌成,长3.34米,宽1.50米,深1.80米,墓砖规格为30×15×8厘米。砖圹内以整块青石板搭成石椁,前后两端用l米见方的石板,其余石板长210-2.80米,宽0.80-0.90米,平均厚度为0.04米。

石椁内置有朱漆木棺一具,棺上置放青石墓志一台。墓志盖铭“有宋安人周氏之墓”。棺椁之间填有石灰,厚约0.3米。

除了墓室结构做得比较外,对棺木的密封保护也相当到位。收殓后,棺木粘麻布加油漆密封,所以出土时,棺村的油漆表面红漆也是鲜艳如新。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未开棺前)

棺材为长方形朱漆木棺,头挡高,足挡低,呈前高后低状。上部较大,下部较小,底座四周出边。棺长228厘米,前宽69厘米,后宽62厘米,前高95厘米,后高85厘米,棺板厚10厘米左右。

从这组数据来看,这口棺材也是相当讲究的,棺的侧板、挡板、底、盖均由单块整板制成,转角接合处用棹卯结合,生漆勾缝。棺内四壁涂抹松香,棺口与棺盖以子母槽衔接.外以束腰形木榫契合。在棺材打好后,内部又作“装潢”,用苎麻布紧贴木壁,涂以生漆、油灰密封,然后经多次髹涂成层,再施以朱漆。

如此一口上好棺材,不是一般民妇可以使用起的。

为确保文物安全和慎重起见,当时将墓室清理完毕后,考古人员将棺木整体运回当地博物馆内,并请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指导、协助开棺和进一步清理。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星宿图)

可以说,在当时的开棺现场,没有人不惊讶和意外的。

棺内表面覆盖一幅彩绘星宿图,星宿图下为褐色丝罗,揭去丝罗才看到尸体。

揭去丝罗后,看到一具十分完好的尸体,仰面直肢,肌肉呈灰黑色,局部肌肉有弹性,毛发、指甲、牙齿齐全,毛孔清晰可见,关节稍可活动。经测量,周氏生前身材小巧,身高152厘米。

为什么周氏尸体不腐?在启棺时,发现尸体浸泡于棺液中,这是一具湿尸,与19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的不腐女尸体为同一类型。为了便于保存,周氏尸体后被制作成了干尸,即木乃伊。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周氏古腐尸体)

德安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特点为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春阴夏热,秋早冬冷,四季分明,这种气候并不适宜尸体的保存。专家分析,周氏女尸之所以保存至今,是因为其棺木高度密封,棺内放有灯芯草、石灰等吸水防腐性物质。人死后,可能又向周氏嘴内灌了水银,这对尸体不腐极为重要。

据墓志,周氏是咸淳甲戌四月病死在江州(今九江)廨院(官署),九月移送德安下葬,中间有梅雨天、有炎热夏季,在收殓时已考虑了尸体腐烂因素,加重了防腐手段。

还有一点,周氏墓的选址也很有讲究,在过去是当地人眼里的块风火宝地,建在山的缓坡处,地下水不易积存,雨水易渗透。

考古发现一座800年前古墓,掀开棺盖发现躺着一未腐女子,身高1米52

(南宋刘松年绘《茗园赌市图》,女子着装很现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