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曹操,一個千年至今家喻戶曉的一代梟雄,他沒有太過顯赫的家族出身,可以說全靠自己成就了一番霸業,對於曹操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可以說是中國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物。

但爭議歸爭議,誰也抹不去他九轉功成的霸業之途,其中“官渡之戰”可以說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節。

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6月,袁紹舉兵十萬欲南下攻打許都,當時的曹操雖已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但實力與之相比相當懸殊。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可曹操認為袁紹此人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剛愎自用、行事優柔寡斷,說白了就是袁紹從精神上被藐視了,曹操決定以兩萬軍隊抵抗袁紹的十萬精兵,這時曹操麾下的文武智囊團大多都不看好這場戰事有多大贏面。

曹操則堅定了自己的決斷,因為他心裡清楚這一戰意義重大,在戰爭剛開始不久,袁紹的作法便印證了曹操對袁紹性格的判斷,優柔寡斷!

同年12月,劉備抱上袁紹大腿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兵沛縣,曹操後院起火,這時的曹操內心陰影面積一定是無限大了,但仗還是要乾的,為了不兩面作戰,曹操在次年2月果斷作出先滅了劉備的決斷,迅速搶回沛縣直指下邳劉備小賊。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就在曹操跟劉備作戰之時,袁紹沒反應了,袁紹麾下田豐強烈要求出兵“舉軍而襲其後”可袁紹以幼子有病,致使曹操擊敗劉備活捉關羽重新舉兵回官渡,錯失這天賜好機會,估計敗逃的劉備那時也是氣的跳腳。

公元200年,雖然錯過了這一次機會,但袁紹比之曹操依然是佔據優勢,見到曹操又回來了,袁紹也清楚自己之前的錯誤決斷,當即想找回場子直接進軍黎陽,尋求與曹操一站。

面對兵多將廣的袁紹,曹操第一次產生了退意,這個時候荀攸小夥伴及時站了出來“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聲東擊西,按袁紹的作風必然會上當,不要慫就是剛,曹操果斷採納了荀攸的建議,最終也證明了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河北四庭柱之一顏良就這樣被清出這一場遊戲對決,雖然這一戰之後關羽又被劉備召喚回去了,但這波不虧。

這下徹底震驚了袁紹,同年七月袁紹再次舉兵南下欲以曹操再做決戰,這時的袁紹兵力依然佔據優勢,畢竟家底厚實,這一次的袁紹充分了發揮了聰明才智,又是挖地道又是放暗箭的,不過這些都被曹操一一化解,但奈何家底薄,相持了三個月口糧都快打沒了。

這時曹操第二次想到了撤退,而這次曹操也沒再去問荀攸的意見了,曹操估計也知道這貨就是一句話不要慫,就是剛。

不過曹操荀攸確實沒去問,他跑去寫信問荀攸叔叔荀彧去了,這叔叔比他侄兒也差不到哪去,給曹操擺事實講道理“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鋪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這段信得意思就是“不要慫!繼續剛!輸了你就跟這局遊戲再沒關係,贏了你就是大佬了”

曹操又一次採納了意見,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膽識與謀略,經過一年的官渡相持到最後決戰,曹操最終以兩萬兵力以少勝多戰勝袁紹,毛主席曾經也專門提出過“官渡之戰”,將它作為一場經典案例來分析。

官渡之戰後,袁紹沒過幾年就鬱郁而去,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抑鬱了,而袁紹集團也隨之被曹操出兵徹底擊敗,至此曹操一統華北,成為三國時期第一大佬。

其實曹操官渡之戰之所以能夠勝利,筆者認為是必然的,在官渡之戰開始之前,曹操極力避開與袁紹的正面交鋒,因為當時他所處四戰之地。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南有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則是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呂布同樣的不安分,這一切都是對於曹操不利的,但曹操卻得到了當時士族支持,荀彧家族以及賈詡、楊阜的等人都對當時局勢做了一系列分析,紛紛看好曹操。

而曹操的作為也印證了他們的看法,先是平了徐州呂布,後奪了河內郡,重要的是在此時袁術老死,劉表孫策逐漸趨於保守,也就是在這時,袁紹終於坐不住了,袁紹也很清楚局勢變化,但因為他的猶豫不決錯過了最佳時機,正如官渡之戰開始後,錯過曹操與劉備對打的那一段時機一樣。

所以袁紹的失敗是註定的,也是符合當時各方勢力的意願,曹操的勝利也與他知人善用、行事果斷息息相關,若是沒有聽取荀彧荀攸兩叔侄的意見,戰局也許就會有所改變。

曹操兩次面對袁紹想要退縮,好在有這倆叔侄,才奠定霸主地位

注:本文主要採於《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