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导演、艺术家、商人,贾樟柯的激荡江湖

36氪专访|导演、艺术家、商人,贾樟柯的激荡江湖

右起:贾樟柯、赵涛、廖凡

贾樟柯的影片自成一派。

爱用长镜头,台词很少、大片的留白,却值得玩味。他一直在提醒观众,中国除了大城市五彩的霓虹,还有小镇里的挣扎和人性。今天,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带着这种沉重感、漂泊感回归了。

近日,36氪专访了贾樟柯。采访中,他一袭黑衣一直抽着雪茄,茶盘边是一小截胡萝卜,他说昨晚聊事儿、饿了就啃了两口。

贾樟柯告诉36氪,这部影片成本有 8000 万,是他拍的成本最高的一次,也因此引入十余家出品方。但该影片却并未像他此前的大多数影片一样摘得国际电影节大奖。

我们聊到了马尔克斯,他说没有刻意构建「贾樟柯电影家族」,但《江湖儿女》的确串起来了《任逍遥》、《三峡好人》里的人物和情节。他一直选用自己的妻子「赵涛」为女主,此刻赵涛就像一根线索或者符合,串起了他所有的影片。

采访前《江湖儿女》点影会上,我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

看贾樟柯的电影,就像看「雕塑」。

它沉默、凝固,但每一刻刀下去都充满了涵义。它是单调的,也是丰沛的,它和观者疏离,又和观者的阅历息息相关。

《江湖儿女》的故事横跨了 17 年(2001-2018),廖凡饰演的斌哥为了功成名就放弃了江湖、背叛了女主;赵涛饰演的女主巧巧,为了救大哥锒铛入狱。虽遭背叛,巧巧最终还是在危难时刻收留、医治了斌哥。他们分离又重逢,但始终没有走入婚姻。

影片前半部有一幕,斌哥、巧巧和一众兄弟意气风发,把各种酒精混在脸盆里豪饮。结尾处却仅有二人相互搀扶,以及斌哥的不辞而别。大有黄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况味。

36氪专访|导演、艺术家、商人,贾樟柯的激荡江湖

36氪:在奉节,您看到了社会固化、贫富差距,于是拍了《三峡好人》,拍《江湖儿女》有怎样的契机,想借此表达什么?

贾樟柯:《江湖儿女》讲了 17 年时间里,男女主角的视角转换,最早斌哥说自己是江湖里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巧巧不解,她不是江湖里的人,结尾两人却对换了。

这种自我认同的逆向变化,是我最想表达的。影片也探讨了时间、社会怎么改变人,以及个体怎么选择,这很有趣。

斌哥放弃江湖,追逐权力、金钱。巧巧同样经历巨变,但还是坚持过去的原则、讲情义,说到底这就是怎么保持人性。

36氪:您什么时候接触到这个江湖故事?为什么被它打动了?

贾樟柯:初高中 6 年,学校门口有一个录像厅,我的大把时间是在录像厅度过的,一直对江湖很着迷。看吴宇森、徐克,也看国外的影片。

不仅中国人有江湖,国际导演像马丁·西科塞斯、科波拉也有江湖。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写江湖人物?因为把故事背景放在社会激变中,乱世、激烈变动,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江湖儿女》这个故事来自以前的一段经历,大学就想拍。

家乡有一个我很崇拜的大哥,特别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洪水的时候还救过我一次。他六七岁文革刚结束那会儿就打群架,负责运输转头子弹,特别精干。有一年回去,我看到一个胖胖的背影蹲在路边吃面,走过去一看真的是他。

从大哥到路边的中年男人,这个人是怎么被改变的?这很吸引我,就想着把他写出来。其实背井离乡的人、互联网从业者,到处都有江湖,它不是戏剧的,是扎根在现实、日常中的真实的江湖。

36氪:关于影片本身,您用多种器材,开篇还是带黑边的 4:3 画幅,像素也很模糊。是想借此还原故事的年代感?

贾樟柯:讲了 17 年来发生的故事,期间电影技术更新也很快,从胶片、DV到数码技术,整部也用了 6 种设备。当初美术指导说找一些当年的素材,找的过程中越看越兴奋,看到《任逍遥》的素材,发现斌斌、巧巧的故事没有展开。

这些素材是最珍贵的,很难再现,这个故事就建构在这样的世界里。

最后决定不做翻拍,把以前积累的素材用上,但不做强烈的摄影风格过渡,但又让观众情绪上有所感知,从低像素到高清画质。

36氪:为什么结尾是斌哥一句不辞而别的“走了”,而镜头又停留在监控画面中的巧巧身上?有种异样的不安感。

贾樟柯:我写剧本的时候,其实更靠近斌哥。最后一句是“走了”,是又去闯江湖去了——斌哥还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开始的剧本是一起过元旦买了九种酒,但最后发现监控画面让我很触动。

我想表达的是,翻拍的数码化让人很伤感。鲜活的人,最终会变得很模糊,经历了惊涛骇浪之后,会成影像垃圾一样被删除掉。这部片子英文名叫 Ash Is Purest White,也是用燃烧后的灰烬来寓意。

36氪:《江湖儿女》从剧情、元素到人物,和《三峡好人》、《任逍遥》有了衔接,是要拍出「贾樟柯电影家族」么?

贾樟柯:没想这么多,就是觉得好玩。

在《任逍遥》里斌斌和巧巧之间没有太多交集也不是故事主线,留白了。《三峡好人》里沈红的丈夫还是斌哥(王宏伟饰演郭斌),但她和丈夫之间发生了什么,也是留白的。大哥的这个故事,可以把它们串起来,就拍了。

36氪专访|导演、艺术家、商人,贾樟柯的激荡江湖

36氪:看《江湖儿女》,有种看「雕塑」的感觉,是指您电影中有那种,每一刀下去都凝固了一些对现实的思考,需要人沉下来才能感受得到的东西。这种影片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贾樟柯: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很崇拜黑泽明,他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美。

我很喜欢电影真实的美感,希望能在不同答案里,靠近想要达到的美学效果。假定性、戏剧性的故事也可以遵循生活的逻辑和气味,制造出真实的美感。因为真实的空间和人的活动,是有感染力的。

我写剧本的时候,习惯用山西话写对白,这样更自然、更真实,也有更丰富的表达效果。我的电影里欲言又止比较多(有了类似雕塑的沉默感),但沉默本身也有节奏感和信息

36氪:关于影片的「商业层面」,除了经常合作的上影集团、自己的西河星汇,这次加入了更多的出品方?它们加入的时间分别在哪些阶段?

贾樟柯:都是朋友,想帮我一把吧。这是我目前影片中耗资最大的一部,8000 万制作成本。

和法国 MK2 合作了十年,老朋友沟通成本低,持续合作很正常。新加入的比如华谊兄弟,他们近期两部影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都很不错,也擅长做市场,就一起合作了。

大部分投资方都是开拍前组合好的,想进入电影的资本很多,不是每个都能合作。

除了导演、制片,贾樟柯还是投资人和商人

导演贾樟柯,在商业方面也很成功。

据公开信息,他名下有西河星汇影业、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汾阳市种子影院、暖流文化、以上传媒、山河故人餐饮文化公司等数家企业,涉及影视传媒、策展、餐饮服务等领域。

扶持新人、投资电影方面,贾樟柯的方式有点像做 VC。他大多投新导演的新作品,投的项目多、金额少,基本都稳赚不亏。

2010 年他推出了「添翼计划」每年拍摄 2-3 部影片,除担任监制,贾樟柯也是这些影片的主要投资人,“但我只签约年轻导演的一两部影片,帮助他们起步,能去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机会,把人才和影片推向工业市场。”

该计划 2011 年推出的《Hello!树先生》,帮助导演韩杰拿到了第 8 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亚洲新导演奖,这部艺术品也许大家从未听说过,但韩杰去年导演的《解忧杂货店》你也许看过。

此前他曾多次公开表示,有意筹建艺术院线,如今平遥电影宫已经开业 6 个月,有 6 块银幕,11 月汾阳一个 3 块银幕的小影院也要开业了,西安明年也会开一家。

艺术影片的市场需求已经被验证是存在的、总票房年年走高的,他也在《十三邀》中也提到过艺术片推广的问题,但「艺术片源」的体量和「艺术院线」的数量需要匹配相当、慢慢充沛起来。

(36氪资深作者梁风、韩洪刚对此文亦有贡献。)

—————————————————

注:我是36氪茉小莉,关注文娱、消费领域的新鲜事,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劳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