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胖哥學物理楚王爭霸里物理問題

10月19日,第28屆中國廚師節開幕式暨“中國美食之都”授牌儀式在宜昌劇院舉行,宜昌市被列入“中國美食之都”名錄,秭歸、長陽被列入“中國美食之鄉”名錄。對於我們宜昌人,這也是一種值得驕傲的事。

今天,胖哥帶你走在走進廚師,來看看廚藝裡面的物理學問,讓這次楚王爭霸,不僅僅帶來味蕾享受,還然我們物理也有所進步。

首先,來看看廚師工具。一般一箇中餐廚師必須配備廚具有三種:刀、勺子和鍋。一把菜刀走天下曾經是很多中餐廚師工具的寫照,從歷史上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見一斑。刀必須磨的鋒利,這樣才能把豆腐切成絲,刀口必須非常薄。因為在壓力一定時,刀口越薄,壓強才越大,因此切菜是才越容易。在切菜前,磨到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因為在磨刀時,必須加水,因為刀在磨過程中,要跟磨刀石發生摩擦,摩擦時會產生熱量,所以溫度會升高。這樣刀口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熔化,反而會變鈍。加水,水比熱容大,吸收相同多熱量溫度升高慢,同時水汽化時也有從刀口吸收熱量,保重刀口溫度不至於太高而熔化。你仔細發現,大廚們刀把也很有意思,都有很多好看花紋,菜刀柄有凸凹花紋,目的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這樣切菜時不會打滑。菜刀的刀刃抹油,為的是在切菜時,使接觸面光滑,減小摩擦。

大師們勺子很長,又稱翻勺,俗稱手勺,它是一種手柄很長的勺,比較大,可以用來加水、加湯料,加調味料。譬如炒菜時加鹽,不能太早,大家都知道,我們為了預防甲亢,在鹽里加了碘。如果我們把鹽加早了,鹽裡面碘就會升華成氣體從事物裡逃逸了。還可以用來攪拌,因為炒菜主要是熱傳導,因此讓菜受熱均勻。勺子末端一般是木頭和香蕉,因為它們隔熱性能好,不會燙著廚師的手

翻勺,是烹調師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勺工操作的主要內容。因為勺子很長,是一種費力槓桿,其實操作起來還是要不少立的,這就是男廚師為啥多原因。翻勺是根據菜餚的不同要求,運用不同的技法,將原料在勺內進行嫻熟、準確、及時、恰到好處地翻動,從而使菜餚受熱成熟、入味、著色、著芡、造型等達到質量要求的一項技術。翻勺技術功底的深淺可只直接影響到菜餚的質量。炒勺置火上,料入炒勺中,原料由生到熟只不過是瞬間變化,稍有不慎就會失誤。因此,翻勺對菜品質量至關重要。

廚師對於鍋要求也是很高的,因為炒菜火候是菜質量關係,烹飪其實就是一種火的藝術。炒鍋還是鐵鍋好,鑄鐵鍋是比較好,鐵鍋主要分為精鐵鍋和鑄鐵鍋兩類。鑄鐵鍋就是我們常說的生鐵鍋。生鐵鍋特點:由灰口鐵澆鑄而成,傳熱均勻,鍋體厚重,使用壽命較長,使烹飪者容易掌握火候。精鐵鍋也就是熟鐵鍋特點:由黑鐵皮鍛壓或手工錘打製成,鍋體薄,傳熱直接。壞的炒鍋會添加化學塗層,無塗層的鍋自然是好的。生鐵比熟鐵好。

現在還有鐵板燒,或者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後,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將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於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後,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為100為止。

烹調,是通過加熱和調製,將加工,切配好的烹飪原料熟製成菜餚的操作過程,其包含兩個主要內容:一個是烹,另一個是調。烹就是加熱,通過加熱的方法將烹飪原料製成菜餚;調就是調味,通過調製,使菜餚滋味可口,色澤誘人,形態美觀。

我們來看加熱方式,最常用的有炸、煮、炒、煎、煨、燉及烤等。這些方法都與物理有直接關係。

油炸製品加工時,油可以提供快速而均勻的傳導熱能,食品表面溫度迅速升高,水分汽化,表面出現一層乾燥層,形成硬殼。然後,水分汽化層便向食品內部遷移,食品表面溫度升至熱油的溫度時,內部溫度也逐漸升高。同時食品表面發生焦糖化反應,部分物質分解,產生油炸食品特有的色澤和香味。油炸工藝的技術關鍵是控制油溫和熱加工時間,不同的原料其油炸工藝參數不同。一般油炸的溫度為100-230,根據原料的組成、質地、質量和形狀大小控溫控時油炸加工,可獲得優質的油炸食品。高溫下長時間使用的油,會產生熱氧化反應,生成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物,直接妨礙機體對油脂和蛋白質的吸收,降低食品的營養價值。同時,隨著油使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多,不但使油變得汙濁,氧化還會生成亞硝基吡啶、烷的致癌物質。

煮和氽相似,但煮比氽的時間長。煮是把主料放於多量的湯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燒開,,一旦沸騰以後,再用中火或小火後(文火)慢慢煮熟,因為液體沸騰只需要提供熱量,它就會繼續沸騰,適用於體小、質軟類的原料。所制食品口味清鮮、美味,煮的時間比燉的時間短。煮的食物避免了燒烤類的油膩與長時間產生的致癌物,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

炒一般都是旺火速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料的營養成分。炒是中國傳統烹調方法,烹製食物時,鍋內放少量的油在旺火上快速烹製,攪拌、翻鍋。炒的過程中,食物總處於運動狀態。將食物扒散在鍋邊,再收到鍋中,再扒散不斷重複操作。這種烹調法可使肉汁多、味美,可使蔬菜嫩又脆。不如炒菜因為時間短,需要一定刀工作為基礎。適用於炒的原料,多系經刀工處理的小型丁、絲、條、片、球等,大小、粗細要均勻。原材料以質地細嫩,無筋骨為宜。

煎,是指用鍋子把少量的油加熱,再把食物放進去,使其熟透。表面會稍成金黃色乃至微煳。由於加熱後,因為油的沸點比水沸點高,煮食油的溫度比用水煮的溫度為高,因此煎食物的時間往往需時較短。煎出來的食物味道也會比水煮的甘香可口。餃子、煙肉、雞蛋、年糕都是常見以煎來烹調的食品。

煨是將加工處理的原料先用開水焯燙,放砂鍋中加足適量的湯水和調料,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後加蓋,改用小火長時間加熱,直至湯汁粘稠,原料完全鬆軟的烹飪技法。因為加熱時間長,入味透。

燉,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湯水及調味品,先用旺火燒沸,然後轉成中小火,長時間燒煮的烹調方法。屬火功菜技法。其中分為:隔水燉和不隔水燉。隔水燉其實將原料裝入容器內,置於水鍋中或蒸鍋上用開水或蒸汽加熱燉制,因為食物溫度不會比水沸點高。不隔水燉,將原料直接放入鍋內,加入湯水,密封加熱燉制。特點:以吃湯為主,湯色澄清爽口,滋味鮮濃香氣醇厚。燉法、燜法、煨法並玩為“儲香保味”的三大“火功菜”,火功:就是技法的最後一道工序,都是用水加熱,而且都是就小火長時間加熱,費火費時間。

烤,烤是最古老的烹飪方法,自從人類發明了火,最先使用的方法就是野火烤食。將加工處理好或醃漬入味的原料置於烤具內部,用明火、闇火等產生的熱輻射進行加熱的技法總稱。原料經烘烤後,表層水分散發,使原料產生鬆脆的表面和焦香的滋味。

烹調出來加熱就是調味,不同廚師通過不同調味出現菜餚給人口感有很大差別。其實調味,就是一種擴散現象。不過不同食物分子在不同溫度下彼此進入對方,還會發現化學變化,從事形成不同風味。一般調為分三種: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製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羶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餚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醃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制菜餚,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罈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餚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餚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鹹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餚的特定滋味。有些菜餚,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涼菜,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餚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總之,廚藝是一門火和味一種完美結合,不僅僅讓人吃得健康,還要讓人吃出藝術,歡迎你到中國美食之都——宜昌來,讓你感受巴楚特色菜餚,那些地方特色菜讓你流年忘返,收穫不一樣舌尖享受!

2018年10月21日於宜昌市尚書巷弄石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