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您詳解水質調控中影響水質的關鍵指標以及調控方法

為您詳解水質調控中影響水質的關鍵指標以及調控方法

漁中愉-水產養殖

“養魚先養水,好水養好魚”。自然水體有合理的動態生態系統,具備自淨能力。

養殖水體由於經濟生物的投放,破壞了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亟待干預調整,以使水體建立新的動態平衡。

人工環境的動態生態系統更易遭到破壞。因此,養魚要先養水。

一、影響水質的因素

影響水質的五項指標為: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

影響水質的生物因素有:藻類、原生動物、細菌、蟲卵。

影響水質的環境因素有:天氣、藥物、水源、底質。

(1) 溶氧:造成溶氧缺乏的因素有:高溫、養殖密度過大、有機物的分解作用、無機物(硫化氫、亞硝酸鹽)的氧化作用、浮游生物不平衡。

引起魚類浮頭的原因包括:上、下水層溫差產生急劇對流;水質過肥或敗壞。光合作用不強,浮游動物大最繁殖,氨氮、亞硝酸鹽過高抑制魚類呼吸;魚類呼吸器官病變。

增氧應該採取以下措施:經常加註新水,保持水質“肥、活、嫩、爽”;晴天中午、後半夜、陰雨天氣經常開增氧機;經常定期潑灑葡萄糖、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製劑;使用粒粒氧或底質改良劑等來改良底質;有效控制浮游生物的過度繁殖。

(2) pH值:淡水養殖pH值應保持在6.5~8.5,最佳生長值是7.5~8.2。pH值決定著水體中很多的化學過程, 如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會由於pH值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毒性。

pH值決定著一些藻類的繁殖,影響藻類的很多生物過程。酸性水中(pH值低於6.5)可使魚蝦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載氧能力,造成生理性缺氧。

儘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出現魚浮頭。pH值過高則直接腐蝕鰓組織,引起魚蝦大批死亡。

PH值對水質的影響表現在: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使水中的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使有機物不易分解。

pH值高於8時,大量的離子氨轉化為有毒的分子氨,PH值低於6時,水中90%的硫化物以硫化氫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

總之,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增加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

調節水體pH值:水體偏酸時可用生石灰20克/米³或小蘇打3~5克/米³全池遍灑;水體偏鹼時可通過用降鹼靈、鹼消(降鹼酶)、醋精、乳酸菌或進行殺藻處理。

(3)氨氨:當水環境的氨氮增加時,大多數魚類氨的排出量減少,因而血液和組織中氨的濃度升高,這樣對動物的細胞、器官和系統的生理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

當在鹼性條件下,離子氨大量轉化成分子氨時,魚類會發生急性中毒。

氨氦過高對魚的影響表現在:水環境中氨濃度增加造成魚類排氨困難,魚類可能首先減少或者停止攝食以減少代謝氨的產生;

水環境中高濃度的氨增加了魚類對水的滲透性,從而降低體內的離子濃度,淡水生物是高滲透壓的,排尿量增加會超過腎臟的吸著能力。

而引起氯化鈉、葡萄糖、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消耗,氨能嚴重損害魚的鰓組織,降低鰓血液吸收和輸送氧的能力。

由於血液的PH值較低,增加了氧的消耗,破壞了紅細胞和造血器官, 氨的致死、半致死濃度可引起各種魚類的腎肝牌、 甲狀腺和血液組織變化。

魚類長期生活在含氨的環境中, 可引起死亡。

(4)亞硝酸鹽:水產養殖中亞硝酸鹽的正常範圍為0- 0.1毫克/升。

亞硝酸鹽的毒性機制: 亞硝酸鹽的毒性主要是影響氧的運輸和重要化合物的氧化以及損壞組織器官。

血液中亞硝酸鹽的增加能將血紅蛋白中的二價鐵氧化為三價鐵。而三價鐵血紅蛋白(氧化型血紅蛋白)沒有運輸氧的能力。

亞硝酸鹽還可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鬆弛而導致血液淤積。此外,亞硝酸鹽可以氧化其他重要化合物。

(5)硫化氫:水產養殖中硫化氫的正常範圍為0~0.1毫克/升。

一般在酸性條件下,硫化物大部分以硫化氫的形式存在。夏李在精養魚池底部容易出現缺氧狀態。

池底有機物經厭氧分解會產生較多的有機酸,使PH值降低, 具備了產生硫化氫的條件,此時硫化物大多變成硫化氫。

當水中溶氧增加時,破化氫即被氧化而消失。

硫化氫對魚類的毒害作用是與血紅素中二價鐵化合, 他血紅素量減少,另外對皮膚也有刺激作用。

它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對其他水生生物也是如此, 因此魚池中是不允許有硫化氫存在的。

(6)解決氨氮、亞硝酸鹽及硫化氫毒害的辦法:保持充足的溶氧,避免亞還原物質的形成;培養優良的藻相,轉化吸收多餘的養分。

補充有益細菌,分解利用亞還原性物質;改良底質,轉化有機底泥,潑灑吸附、絮凝沉澱、解毒等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