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大家好,我是袁方学长。很多人都会说,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是没有什么动力。

尤其是对于即将高考的孩子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距离高考没有多长时间了,可是孩子还是没有什么动力,那是因为什么呢?又应该怎办呢?

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一些比较常见的这五点原因!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1.“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根源:认知能力低

这类高中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如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导致这类高中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高中生自己,还是教师。

2、“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根源:情绪不稳定

这类高中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高中生的心理资源,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3、“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根源: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

这类高中生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这类同学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能优势。

4、“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根源:学习技能低

这类高中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这类同学急需提升:学业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各学科学习技巧等学习技能。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5、“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

——根源:目标不明确

这类高中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这类同学需要明确目标,需要别人帮助其专业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才能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孩子没有动力的这五个原因及根源也知道了,那么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项一些尝试!

1.家长做榜样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尤其是在高三这个重要的阶段,家长的陪伴就至关重要了!陪伴也是你对孩子爱最好的表达!

而且在你跟孩子一起学习时候,发现孩子笔记可能整理的比较乱,或者不是很完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么,今天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我搜集到的一些随堂笔记,和一些学习资料,可以分享给大家。需要的可以加我微信:

wmn1569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2 要为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3.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没有“斗志”怎么能赢得漂亮?高考!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斗志?

4.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常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