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在激烈的生存鬥爭中,

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概率大得多,

存活下來的個體,

會繁殖跟自己一樣具有優勢的後代。

這種有利的變異被保存下來

而不利的變異被淘汰的現象

達爾文稱之為“自然選擇”

後來,英國哲學家赫伯特

首次使用了“適者生存”這個詞,

表達得更準確。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赫伯特

自然選擇的作用是永無止境的,

是人類根本無法比擬的偉大力量。

人們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在於,

可能認為自然選擇會引發變異,

其實,自然選擇只是將已經產生的變異保存下來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生活在同一地區的生物互相制約和競爭,

一種生物的結構或習性發生變化,

就算很小,也會影響到其他生物。

幾乎不存在本土生物之間和

生物與環境之間適應得完美無缺的情況。

自然選擇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作用,

只是因為發生變化的速度極其緩慢,

我們很難看得出來。

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

我們才能看到其變化的痕跡。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舉個例子來解釋適者生存的原理,

比如狼,

假設生活的地區可捕捉的食物短缺,只有鹿,

為了抓住擅長奔跑的鹿,

狼就得跑得更快一點,

這樣只有奔跑迅速、動作靈活的狼才能存活下來。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那麼,通過自然選擇產生新的生物類型時,

什麼環境比較有利?

變異越多對形成新物種越有利,

個體多會使一定時期內出現有利變異的機會也多,

這是自然選擇成功的首要條件。

與競爭對手隔離

也是通過自然選擇產生新物種的重要因素;

隔離有助於扼制競爭,

並能獲得使新變種逐步改良的時間。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從整體來看,地域廣闊也更有利於物種進化。

在廣闊地區裡擊敗競爭者的生物新類型

會繼續擴大領域,

繁衍出新變種和新物種,

從而在生物發展史上擔負了重要的任務。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前面說過,變種是新種的開始,

那麼,變種之間的差異,

怎麼擴大為種和種之間那麼大的差異呢?

舉個例子,有人喜歡跑得快的馬,

有人喜歡力氣大的馬,

其實最初這些馬之間的差異極小。

隨著時間的推移,跑得快的馬和力氣大的馬,

經過幾代的演化,差異就會越來越大。

數代之後就會變成兩個不同的品種。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從微小差異逐漸增加從而產生新品種,

並且新品種在性狀上跟親種也不同,

這叫作分異

明白分異的原理,

就可以明白生物最終

都可以歸結為同一祖先的事實。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如果搞不清楚這點,

就會把進化誤認為和進步一樣,

認為進化是從初級形態發展到高級形態,

而人類在其巔峰,

這是現在常見的謬誤。

最終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會為適應環境而改善,

但進化並不都是向著完美的方向發展的,

低等生物會持續存在。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概括來說,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內容是:

過剩生殖遺傳和變異生存鬥爭繁衍成功。

與“進化論”綁定的“適者生存”一詞其實並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聽起來很簡單,但在達爾文之前,

人們卻根本就不瞭解。

關注公眾號:大話科普,跟我們一起“漫話”經典!

下載科普中國app瞭解最權威、更全面的科普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