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壩社區有一位愛管「閒事」的社區居民貼心人

陳達正,男,71歲,1996年從首鋼水鋼運輸部退休,2007年搬到陽光小區居住,同時他也是場壩社區巴西居委的理財小組組長。自從搬到小區居住後,陳達正就主動參與小區的文件建設活動,為建設和諧社區做出貢獻。從做小區的公共志願者、文明使者,到為居委宣傳綠化、義務巡邏,他總把鄰居的事、居委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年365天熱心服務在小區居民身邊。他以"閒不住"的精神贏得了居民的尊敬,在小區內,經常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因此在社區他也有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稱呼“閒不住的老陳 。”

場壩社區有一位愛管“閒事”的社區居民貼心人

陳達正正在修理公用的手推車

  • 烏蒙新報記者 王瑞剛

退休不寂寞 回家“管閒事”

“退休了有閒餘時間,幫下鄰居也是舉手之勞,人家信任我,我就得對人家負責,就當是我愛管閒事吧。”10月17日,記者到巴西居委陽光小區陳達正老人家裡,老人如此解釋自己的“愛管閒事”。

據悉,巴西居委轄區的陽光小區有700多戶、900餘人,以老年人居多。但是,在小區,居民都知道陳達正是個愛管"閒事"的人,又肯為大家辦實事,哪家的下水道堵了,哪個樓道有亂丟亂放的雜物影響潔美,小區的哪個衛生死角需要清掃,甚至鄰里間的一些矛盾,他都會了解情況,處理問題。他自己不在公共部位堆放東西,勸說起來理直氣壯,小區居民都願意聽他的。樓上住戶不要往下扔垃圾,垃圾要定點堆放,經常提示大家出門要上保險鎖,誰家有困難他也清楚。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免不了要受居民的責難,但他都能泰然處之。由於他的熱情、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位居民,時刻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日久天長,他那雙銳利的眼睛總是能洞察到一些苗頭,並及時反應給居委,將矛盾和隱患消滅在萌芽。

哪裡有困難 哪裡就有他的足跡

提起陳達正老人為居民做的好事,小區居民你一言我一語為記者講述起來。有鄰居兩家因煙囪位置之事發生爭吵,他主動登門去調解,在他的苦口婆心勸導下,自己動手對煙囪位置做了調整,及時讓兩家化解了矛盾,從此沒有發生爭吵。

場壩社區有一位愛管“閒事”的社區居民貼心人

陳達正和大家一起打掃轄區環境衛生

居民吳某某與妻子因為瑣事發生爭吵鬧到要離婚的地步,於是吳某某請陳大爺幫忙調解,通過陳大爺耐心說服和教育,雙方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今吳某某老兩口的生活過得很安逸……

樓上樓下因房屋漏水產生糾紛,兒女不孝順老人而產生糾紛,鄰里間因修房產生糾紛……這些閒事陳達正老人不知道參與調解了多少樁,他管的閒事兒估計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但他這種熱心勁兒在鄰里情冷漠的當今社會,尤其值得學習和發揚。

“陳達正老人這麼大歲數,還任勞任怨地為我們社區居民做好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巴西居委支部書記吳竹君向記者者說,這個小區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陳達正老人的身影。

陳達正老人積極參加小區義務治安巡邏防範服務,他每天晚上都習慣地在小區的每個院落轉一轉,才安心地回家。他以極其專業的表現、敬業的態度、樂觀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敬。作為小區志願者隊伍的一員,他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不怕苦、不怕累,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和治理衛生死角,清除“牛皮癬”,為美化社區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針對嚴重影響衛生形象的難點、熱點問題,倡導居民從小事做起,消除小區的不文明現象。他說:“小區就是我的家,小區裡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多麼平淡的一句話,卻體現了他關心小區,熱心公益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他的行為帶動和影響著更多的人參與到小區建設中來,實現小區和諧大家共建,和諧小區大家共享的願景。

陳達正老人說,只要他還能動,就會一直“管閒事”,為這個小區、為他人貢獻一份光和熱,因為做這些事兒,他覺得值。

這不,陳達正老人已經自費買了一輛手推車,他說,只要天氣好,他就會推車在小區四處走走,一邊清理垃圾,一邊在小區宣傳愛護小區環境,爭做文明居民。

正直熱心他是居民的貼心人

路遇有人吵架,陳大爺上前要管;別人婆媳有矛盾,陳大爺也要管一管;樓道里有垃圾,陳大爺更要上前管……他是個閒不住的人,常說的一句話:“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做,見到該管的就要管。”因為經常義務幫助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老人的家裡,一年四季都有一壺熱茶,因為老人的熱心得到居民的認可,小區的居民有事沒事都會去他家坐坐聊聊天、說說心裡話,為此,老人就隨時泡上一壺茶與大家交流。

“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們提起陳達正都是豎起大拇指的。他還熱心公益事業,堅持了10多年一直義務在小區巡邏、清理環境衛生等工作,對鄰里朋友需要幫忙也是有求必應。這家的電燈壞了、那家的開關和電熱水壺不能用了,都向熱心的陳達正尋求幫助,他不但分文不取,還給他們不厭其煩地傳授講解安全使用知識。此外,他還主動擔任起清理樓道垃圾,制止勸阻張貼並及時剷除樓道“小廣告”的責任,把一個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還給了小區居民。

他總說“同在一個社區裡,我們就是一家人,你們有什麼困難就說一聲,我一定會幫忙,千萬別不好意思”。平淡的話語,透著親切的關懷。他一直熱心參與居委公益事業,積極活躍在小區各個樓院。多年來,小區形成一種慣例,只要是社區有口角、有矛盾的地方,都有陳達正的身影,而且一切“紛爭”在他的調解下也都會煙消雲散,為構建美麗和諧的文明小區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記者手記——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一個個水泥盒子,把一個又一個人的心,緊緊地封閉。鄰里關係,隔著厚厚的一堵牆。不誇張地說,有些人都不知道,樓上樓下的人家姓甚名誰,甚至一起住了好幾年,見面時一個招呼都沒打過。鄰里關係,有時候會成為一個冰涼的話題。採訪陳達正老人,對小區鄰里關係又有了新的認識,他所做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他也一直不停地說,只是和很多人做了同樣的事情,不值一提。可是,他管的這些“閒事”,卻溫暖了鄰里的心。他希望,所有的老年人都能有事可做,有人可依;他願意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讓鄰里關係更加和睦。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只有家裡的成員和睦相處,家庭才會更加溫暖。

總值班:楊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