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其实已想到对付蒙古的办法,而且很有效,为何最后失败

蒙古在攻打宋朝的近半个世纪里,宋朝并不是没有想到防御办法。宋朝先后想到了三个防御办法。但是这三个防御办法,最后都先后“自行”瓦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其实已想到对付蒙古的办法,而且很有效,为何最后失败

(蒙古攻宋)

我们先来看看南宋想到了哪三个防御办法。

第一个防御办法:“藩篱三层防御体系”。这个办法是宋末最重要的大将孟珙提出来的。这个“藩篱三层”是以临安为中心,在外面修筑三道“防火墙”。这三道“防火墙”,正好就是蒙古人攻击的重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孟珙还提出了防火墙需设置在广西、湖南一带的说法。当时与广西、湖南接壤的是大理和安南,而且在南宋的南方,应该与蒙古人不搭界。但孟珙却提出来必须加强这里的防守。

第二个防御体系:“山城防御体系”。这个“山城防御体系”是宋末另一个重要的大将余玠提出来的。在蒙古人发动的第一次全面侵宋中,两淮、中原、四川,只有四川打得很差。于是宋朝决定针对性地加强四川的防御,把两淮的副帅余玠派到四川去担任主帅。余玠到四川后,提出了这个“山城防御体系”。也就是避开与蒙古进行旷野作战,把所有的城市和百姓都搬到陡峭的、险要的山峦之上,修筑山城,用山城来对付蒙古军。

第三个防御体系:“襄阳防御体系”。襄阳是蒙古军从北向南进攻的最重要的战略要塞,南宋知道蒙古必然要以襄阳为突破口,所以,从赵范损兵折将丢失襄阳,到孟珙强力收回襄阳开始,南宋就开始了对襄阳近40年的营建修筑。襄阳无论是城防,还是里面的粮食、武器储存,都可以称得上是恐怖级的。

南宋其实已想到对付蒙古的办法,而且很有效,为何最后失败

(孟珙)

宋朝先后的这三个防御办法,是不是把防御设施搞错了呢?

没错,宋朝的三个防御办法都很有针对性,都切在蒙古进攻的脉道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防御办法,孟珙着重强调了在广西、湖南的防守。这显然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方略。事实上,后来蒙古人果然先进攻大理和安南,通过大理和安南,从广西、湖南向宋朝发动进攻。这一次进攻,蒙古人打得非常费力。虽然把大理、安南给灭了,但是对宋朝由南向北的进攻并不畅。

第二个防御办法,蒙古人在发动第二次全面攻宋的时候,果然把重兵囤积在四川,并且由蒙哥大汗亲自率军进攻四川。最后“山城防御体系”发挥奇效,蒙哥战死在“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城市钓鱼城下。蒙古军的这一波进攻被打退。

第三个防御办法,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蒙古军最后囤积重兵,用了他们全部的水军,用了他们发明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城利器“回回炮”对抗襄阳。饶是这样,蒙古军也在襄阳城下打了六年,最终才攻破襄阳城。

南宋其实已想到对付蒙古的办法,而且很有效,为何最后失败

(贾似道剧照)

那么,这三个防御体系都有针对性,为什么最后宋朝仍然失败了呢?

先说第一个防御体系。当时防守广西、湖南的是李曾伯。李曾伯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兀良合台的进攻,让兀良合台未能得逞。但是,后来李曾伯得罪了贾似道,被免职。整个广西、湖南防线变得形同虚设。

再说第二个防御体系。在钓鱼城守将王坚打死蒙哥后不久,贾似道忌惮王坚的功劳,把他调到临安赋闲起来。王坚心情郁闷,不久郁郁而终。不仅如此,贾似道还用“打算法”,清理了四川的一众守将,包括向士壁等人,同时,另外一种位于泸州的重要守将刘整,因为害怕,投降了蒙古人。让蒙古人在四川找到了除川北外的另一个据点。

最后说第三个防御体系。襄阳防御体系。襄阳本来固若金汤,但是襄阳守将吕文德却鬼使神差在襄阳城外划一片地盘给蒙古人。结果蒙古人在这里搞出一个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也是蒙古人最终拿下襄阳的重要原因。

这个吕文德,就是因为深得贾似道欢心,被贾似道放在了襄阳。后来,吕文德死后,守将换成吕文德兄弟吕文涣。最后,吕文涣投降了蒙古。

从上面的分析,其实我们已经明白,南宋最终打不赢蒙古,并不是没想办法。办法想到了,但是却因为人祸,最终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