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评天下|股市“救急”诚可贵,解决发展问题才是根本


金评天下|股市“救急”诚可贵,解决发展问题才是根本


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很多投资者感慨,短短几年时间,就经历了A股几次大起大落,从5178年的“杠杆牛”到熔断,然后再到国家队救市,然后又重新跌到“熔断底”之下……股民的人生真是太刺激了。

时下,随着政策的微调,新一轮爆发似乎又来了,那么,此次以拯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为核心的“救急”之策,究竟会对A股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为什么要救?这是关键。截至上周五,市场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由于持续不断的下跌,A股市场有近1000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预警线,近600家跌破平仓线;大股东涉及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有1900家,其中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70%的上市公司有840家。


如果股价跌破强制平仓线,又无法进一步追加质押,跟随而至的就是强制平仓,进而引发股价大幅崩跌,出现连续跌停的情形,就连一些所谓的把白马蓝筹股也难逃厄运。

上市公司股票一旦被强制平仓,直接带来两大严重后果:

一是导致银行巨额坏帐损失;二是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将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也无法归还,进一步对当地税收和就业都带来巨大冲击。


所以,为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多方开始驰援A股。但有一点要注意,目前以拯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为核心的救市举措,能不能扭转A股的整体颓势?

毕竟是整体颓势导致上市公司股价跌跌不休,继而产生更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那么,“救急”的措施能不能真正让A股整体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如果单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救急”之策,往往是短期对市场有效,长期无效。

典型如当年国家队持巨资救市,是让A股的熔断风险短期得以延缓,但也仅仅是延缓,由于国家队是拿着商业银行的贷款入市,每年的利息都是千亿级别,不得不高抛低吸做差价,如果当时行之有效地成立国家级平准基金做长线,那么现在A股也不至于在三年之后重新跌破“熔断底”。

因此,政策的制定如果只是权宜之计,对市场的刺激也只能是短期的。现在是不是又是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看几个迹象:

一是央行行长称:“当前股市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与我国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形成反差”二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首次强调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资本市场被提到“稳经济”的关键作用这个地位,还是首次,这个分量比各种救急的政策加起来还要重。


在此次政策微调之前,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只围绕一个“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来制定,既然是抑制,上涨肯定不是应有之义,下跌应该是正常的。

但市场永远是情绪化的,既然要跌,就跌个痛快,管它什么GDP增速,管它什么M2增速,管它什么业绩增长,全部失灵。

“救急”的政策微调,就像是救一个生病的人,该不该救?该救。但医生不是上帝,生老病死都是常态,关键是你该怎么健康地活着。

对,这才是关键,A股该怎么走上正轨,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真正成为社会投融资的大平台,真正为稳定发展经济做贡献,真正成为居民财富增值的渠道,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的资金池,这才是政策制定的关键!

如果仅仅是救股权质押,即便短期涨上去了,根本性问题不解决,A股依旧会拖后腿,2015年救市的前车之鉴,希望不要重蹈覆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