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萬步,飛虹路上的又樂年輕人,「走」出來的中國餐飲B2B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來自全國9個城市的銷售冠軍,聚集到上海飛虹路的又樂總部,由創始人程剛親自對他們進行培訓。這批銷售經理,是又樂商業模式中有別於同行的特種部隊,類似當年的“阿里鐵軍”。

這是又樂第一批精英訓練營。作為餐飲B2B領域唯一一家不靠燒錢而跑出商業閉環的企業,這家企業用8年點時間,搭建了“產品研發+自營商城+食運物流”的整體供應鏈服務,被認為是國內最靠近SYSCO基因的一家公司。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每月兩次的又樂新品體驗會,每年會影響數萬家中小餐廳

上海飛虹路568弄,位於五角場、外灘兩個商業中心之間,是又樂總部所在地。每天,一群穿著橙色工服的年輕人從這條路出發,走街串巷,深入到中國餐飲的毛細血管之中。

而在全國,有9個城市與此地緊密連接,那是又樂分佈在各區域的線下體驗中心,到2019年,這種地面堡壘將擴展到20個城市。與飛虹路上的年輕人步伐一致,每天有近200名又樂的銷售經理,用腳步行走在各大城市,服務著中國餐飲的最小單元;

同時,他們會把拜訪獲得的相關數據錄入又樂的系統,最終構建起又樂那張服務全國中小餐廳的神經網絡。

就像參加又樂第一批精英訓練營的張軍所說,“我們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創業是很難的,又樂的玩法和很多同行不一樣。”

抓住每一次開口講話的機會

2018年7月,上海。

張軍屬於“有個性”的那種90後,如果同事甚至是領導在理念上跟他有不一致,他一定會表達出來。他自己也笑稱:性格比較衝。

張軍大學學的是體育,在校時與新疆一家工廠合作做牛肉乾貿易,每天早六晚十地跑客戶,四五個月都沒人搭理。後來好不容易談下了全家連鎖的40萬元大單,卻因為沒經驗,工廠跳過他們,直接和客戶簽單了。

畢業後,張軍應聘進入了又樂上海,參加過精英訓練營後,張軍希望自己能練出公司創始人那樣的“氣勢”。又樂的兩位創始人程剛和楊軼峰,一位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一個是悉尼大學供應鏈管理的碩士,兩人同一時期進入迪卡儂中國的供應鏈崗位,是供應鏈界功底紮實的“老兵”。他們創立又樂一直秉承的原則是:又樂能給餐廳帶去價值,而不是賣東西。

進入又樂的第二個月,張軍就成了全國的“新開王”——新開客戶數全國第一。腿勤、心勤、腦勤是他的秘訣。

在做地推的頭兩個月,腿要勤。因為“什麼也不懂”,張軍就去潛在客戶那裡喝奶茶,平均一天一杯,邊喝邊跟老闆套近乎,向老闆取經。被拒絕是很普遍的情況,但張軍“奶茶喝得比別人多”,又樂的原材料質量又十分過硬,要賣出去並不難。

心勤是要做好客情維護,而腦勤則是張軍逐漸發現,餐飲客戶的“死亡率”越來越高,要麼找別的供應商,要麼關店了。要如何給中小餐廳帶去價值?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又樂上海體驗會,張軍給客戶演示又樂商城的菜單

在張軍看來,大多餐飲老闆有兩個“痛點”:一個是菜單,他們自己要找人做研發、做品控基本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另一個就是後續服務,因為買原材料很簡單,但如何把原材料變成實實在在的銷售?

又樂的模式,包括了研發產品的又樂創意廚房,以及背後服務過漢堡王、真功夫、漫咖啡等大型餐飲連鎖品牌的供應鏈管控體系,這些都通過又樂線上商城形成菜單。

價值就在於,又樂能及時幫中小餐廳出換季新品,客戶有庫存,也能做復配。藉助又樂創意廚房的研發能力,張軍為一家咖啡館研發了一款新的奇異果果茶,不但清了庫存,客戶的銷售還提升了5-6倍之多。而張軍也明顯感受到客戶需求的提升:客戶購買從一家店3個SKU,變成25個SKU。

“又樂的產品和系統都是非常全面的,如果客戶只買單品,就沒有體現出又樂的價值。”一個做韓餐的老闆直接告訴張軍:我選的你們的材料其實比外面貴,但衝著你們的服務,你給我做方案,我願意買你們的東西。

“產品是冰冷的,服務是有溫度的。”張軍認為,這才是又樂偉大的地方。

現在,張軍已經晉升主管,正在組建自己的團隊,如何讓新人更快地理解又樂,成為他全新的考驗。

如何給小餐廳賦能?

2018年8月,蘇州。

張曉明反戴著一頂帽子,T恤配上牛仔褲,說話時,帶著蘇州當地“吳儂細語”的柔和口音。比起又樂的大多數地推,他算年齡偏大的,但其實也才“80後”而已。

“去年電商節,我做成了31家新開,是‘新開王’。”張曉明是又樂2017年的銷售冠軍,到又樂之前,他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小店”。

他也實踐過夢想,七年前,張曉明和同學合夥開了一家三明治咖啡館。兩人從零開始,材料從淘寶上買,煮咖啡的技巧從星巴克吧檯偷師,第一年做下來,營業額還不錯,但最後一算賬,發現居然沒有盈利,“產品開發、推廣完全沒有計劃,想到什麼就是什麼,也沒有人會來幫忙”。

進入又樂一個星期,張曉明就意識到,這會是一份他想要的工作。“又樂做的是件專業的事,幫一些迷茫的中小型老闆解決困難,就像我當年,也想要這樣的服務。”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又樂蘇州體驗會,張曉明讓客戶自己動手,體驗如何快速出品

有過餐飲創業經歷的張曉明,更明白又樂解決方案對中小餐廳的價值。

一杯簡單的奶茶,原料有茶葉、牛奶和果糖,如果店家不把每款原料摸透,最終做出來的奶茶品質就參差不齊。他自己曾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趟水,才逐漸摸清了深淺。

張曉明的第一個客戶在他入職十天左右就拿下了,他的秘訣是,“我不是過去跟他談賣產品,而是談怎麼幫他賺錢。”

目前又樂商城的既有菜單能為8個細分渠道,提供超過800多個菜品解決方案。從街飲、咖啡館、西式簡餐、中式簡餐、休閒小吃、便利店、亞洲料理到烘焙甜品,每個解決方案下都包含了所需的原料、菜譜,以及廚房設備和耗材。

任何人只要打開又樂商城的網站,立即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解決方案。並且,又樂深入線下的“鐵軍”,能以專業水準的服務,為中小餐廳賦能:

“世界盃”期間,又樂蘇州為一家咖啡連鎖做了一整套世界盃主題飲品和簡餐方案,這家客戶在又樂商城的訂貨量,從每月1000多元的咖啡和牛奶,猛提了五到六倍。這來自於咖啡廳的銷售額增量提高了30%-40%左右。

又樂上海為一家花店開發了花茶系列飲品,幫助花店開發出全新的“花飲”模式;還有又樂蘇州把咖啡賣進美甲店,又樂成都把飲品賣進理髮店和麵館……

相比上海,蘇州的小商戶對價格更加敏感。然而,當又樂的創始合夥人楊軼峰到蘇州拜訪商家時,問一家連鎖披薩餐廳的老闆:你最看重又樂什麼?

老闆的回答是:你們能第一時間解決店裡所有的問題。

又樂為什麼不一樣?

2018年9月,成都。

在產品經理的幫助下,許珊珊做了幾瓶飲料,再將原材料的小樣整理打包,準備下午到客戶的辦公室去試樣。

“其實最好客戶能到體驗中心來,夏天冰塊化得快,影響口感。”許珊珊一邊忙碌,一邊介紹。她是個性格爽直的90後姑娘,同事們誇她“是女生裡面最厲害的”,偶爾也會笑她總是“大大咧咧,不愛打扮”,許珊珊下巴一揚:你們不懂,我要的就是樸素!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成都又樂團隊,前排左四為許珊珊

許珊珊大學修的物流專業,畢業時,恰好遇上品牌企業在成都拓展的好時候,前有順豐“嘿客”,後有“天天果園”,許珊珊都當過成都地區的“元老”。

“當時大家都在說O2O,模式都很好,但找來的店長大多是做物流出身,對於最重要的客戶數據並不怎麼上心。”

在許珊珊看來,又樂通過線上商城讓客戶下單,又通過線下地推服務的模式,才打中了要點。因為最重要的客戶和產品數據都集中起來,為後續的研發和服務所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否則,跟單純的賣貨、送貨又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小吃名城,成都餐飲供應商遍地都是,青石橋、二仙橋各種批發市場也相對成熟,因此小商戶價格敏感度也非常高。而成都又是出了名的“慢都市”,生意不好,老闆也不著急,決策也慢悠悠的。

所以許珊珊更積極。她曾在第一次做陌生拜訪時,在一家麵館的門口徘徊了半天,緊張得不敢進門,但後來她是第一個把又樂的飲品做進成都麵館的銷售經理。她跟又樂成都的新成員們一再強調:別怕被拒絕、被客戶放鴿子。做好服務,老闆最後都離不開你。

總的來說,又樂對線下的銷售經理要求很高,地推首先是個苦活,有時候就得比拼腳程。又樂蘇州一位老員工,出了名的能走,第一天帶新人,幾乎把吳江區走了個遍,新人第二天就直接告辭了。又樂重慶地推的步數巔峰是4萬步,全國平均步數每天2.5萬步左右。

而又樂還要求地推有服務的專業度。又樂KA銷售總監邱柯華曾在恆天然中國等多家跨國公司擔任高管,在最近一個月,他帶著供應商跑遍了9個城市,為又樂地推進行培訓。這甚至對供應商也是件新鮮事,又樂戰略合作伙伴、瑞士著名淨水器品牌科睿仕的一位經理說,他們還從沒有這樣深入到一線過。

每天5万步,飞虹路上的又乐年轻人,“走”出来的中国餐饮B2B

又樂特意邀請巴奴創始人杜中兵、比格披薩創始人趙志強等大咖來為銷售經理們做分享

每月兩次的又樂菜單上新時間,成為各地中小餐飲老闆們的聚會時間。上海的飛虹路、蘇州的綠寶廣場、成都的恆大廣場……各個城市核心商業區,以橙色為主色調的又樂創意廚房,此時總是人頭攢動。每一場,會有近百位中小餐飲老闆或是採購人員來到又樂體驗中心,親自品嚐當季潮流美食。

銷售經理們可以在這裡演示設備操作,展示菜品的製作步驟,“公司已經對產品和設備進行了精挑細選,我們只需要把它與老闆們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即可。”許珊珊說,這其實也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有價值,“而不是天天打電話給客戶報個價格。”

不論是許珊珊,還是張軍、張曉明,在看到客戶通過又樂的服務,從一家店做到幾家,甚至十幾家店,都能感受到一種“價值的實現”。這種價值實現,是客戶的,是又樂的,也是他們自己的。

在創始人程剛看來,餐飲B2B,人才是最大的資本,憑藉產品和每天奔走在市場一線的銷售經理,又樂才能更靠近中小餐廳的真實需求。

背上電腦,提上兩大包原材料和樣品,許珊珊急匆匆地上路了。現在提的這堆東西對許珊珊來說不算什麼,她曾有三伏天提著重達10kg的整箱貨品去給客戶試樣的經歷。

張軍帶著幾個年輕的新員工,在四五個小時裡拜訪了幾十家餐廳之後,他告訴新人,不要怕餐廳服務員的冷眼,要抓住每一次開口說話的機會。只要你帶給客戶的是價值,最後他們都會對你另眼相看。

而張曉明通過每天早上“激情滿滿”的早會,給團隊“點燃信心”,“我在又樂做得很開心,就希望團隊也是開開心心的。客戶也好、小夥伴們也好,大家一起賺到錢,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