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爲什麼這麼鮮?

燒菜時要想提鮮,最簡單的辦法是起鍋前加少許味精。很多人聽信網上謠言,認為味精不安全,於是改用雞精等其他調味料。雞精確實比味精的味道更濃郁,但這並不是因為裡面有很多雞肉精華。

其實,雞精中最主要的成分還是味精,約佔40%~50%,還有呈味核苷酸二鈉、丙氨酸鈉、琥珀酸二鈉、酵母提取物等其他鮮味物質,以及澱粉、糖、鹽等輔助成分。

有做菜經驗的人會發現,如果用雞精提鮮,使用量比味精少得多,這個秘密就來自“呈味核苷酸”,一種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增鮮劑)。

天然的鮮味

天然的鮮味物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氨基酸,如穀氨酸(味精)、丙氨酸、天冬氨酸等,另一類是核苷酸,如肌苷酸、鳥苷酸、黃苷酸、腺苷酸等。核苷酸你應該不陌生,因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就是用它搭建起來的遺傳密碼。

鸡精为什么这么鲜?

100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在研究鮮味的時候,首先在鰹魚中發現了具有鮮味的肌苷酸,另一組日本科學家又在蘑菇中發現具有鮮味的鳥苷酸,這些有鮮味的核苷酸就被稱為“呈味核苷酸”。

隨後的研究發現,許多食物中都有微量呈味核苷酸。例如,肌苷酸大量存在於牛肉、雞肉、豬肉等肉類食品和魚類等海產品中,鳥苷酸大量存在於香菇、牛肝菌等菌菇中。因此,中式烹飪用雞肉調製高湯,歐美廚子用牛肉熬製鮮湯,我母親在熬雞湯的時候喜歡加幾個香菇,這些“民間智慧”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當然也有氨基酸的鮮味因素)。

大器晚成

提純的呈味核苷酸鮮味微弱,而且多加一點對鮮味提升的作用並不明顯。味精則不同,不夠鮮?再來一勺嘛!於是,儘管呈味核苷酸和味精發現的時間差不多,但味精很快進入商業應用,而核苷酸沉寂了幾十年。

鸡精为什么这么鲜?

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突然發現,呈味核苷酸的神奇之處並不是其特有的鮮味,而是作為味精的“鮮味放大器”。例如,在味精中添加2%的肌苷酸和鳥苷酸混合物,鮮味立刻提升約4倍,如果添加5%則可以提鮮約6倍。目前,市售的雞精中通常添加了2%~4%的呈味核苷酸,因此,達到同樣的鮮味時用量比味精更少。儘管呈味核苷酸的價格比較高,但和單純用味精相比,成本約下降了40%。

應用廣泛

在日本首先研發“強力味精”之後,世界各國圍繞呈味核苷酸開展了大量實踐研究。現在已知的呈味核苷酸已經有數十種,儘管有一些增鮮效果很強,但由於需要人工合成且成本較高,尚未進入商業化應用。

目前常用的呈味核苷酸主要是肌苷酸、鳥苷酸或者兩者的混合物,主要用生物酶降解、菌體自溶解或者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獲得。提取用的原料也五花八門,例如釀造啤酒產生的廢棄酵母、大麥芽、蘑菇的傘柄等。

呈味核苷酸與味精的組合不僅鮮味出色,而且口感柔和、回味更佳,還能改善苦味、焦味、腥味等不良口味。此外,呈味核苷酸對熱比較穩定,也能忍受一定的酸鹼度,因此用在家庭烹飪和食品工業都十分合適。目前,呈味核苷酸已經在很多食品和調料中廣泛應用,例如雞精、醬油、罐頭、火腿、醬肉、湯料、點心等。

近年來,飲食相關慢性病的問題日益嚴重,呈味核苷酸又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使命。有研究發現,肌苷酸能提高人對鹹味的感受,有利於減少鹽的用量;鳥苷酸可以增強奶油和脂肪的風味和口感,有利於減少脂肪用量。或許以後它們能為“三減三健”做出新的貢獻呢!

鸡精为什么这么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