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职和荣誉的“村霸”更难对付

“村霸”具有一定隐秘性

但是,如果“村霸”不是明火执仗、舞枪弄棒的那种,而是颜色不显、形象模糊的那一类乡村权威人物,那就更不好应对。这其中,有“村霸”存在当属无疑,只是有一定的隐蔽性。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党国英举例,东部某市的一名村党委书记,曾经在地方上声名显赫。大约在20年前,他的村庄已经有了8亿元之上的工业产值。他依靠家族控制村庄——村庄的核心岗位均由其兄弟姊妹把持。但他把村庄经济弄得风生水起,自己得到了通常由政府给的很多头衔,村民也有得分红增收。此人后来被下了大狱,是因为有村民不再听话,找他家族的麻烦,他的势力便弄死了这位村民。

中国当下出现的“村霸”除不同程度上有前述乡村恶势力的特点之外,他们还多在国家正式制度体系中有一定的位置,甚至捞取了一定的官方荣誉;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一般不会恶名昭彰,而能够把村里的反对力量摆平,把盖子捂住。

党国英认为,这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息息相关。据了解,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特别在人口密度很高的情况下,村庄是一个贫穷的社会单元。贫穷居民大多具有依附性,即在个人与宗法领袖的价值判断及利益诉求发生冲突时,个人会服从宗法领袖。只要村庄保持一定的封闭性,现代要素不进来,官方腐败及匪患也没有渗透,这些宗法领袖就可以把乡贤一直做下去。

而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处于转型之中,现代要素对村庄的渗透有快有慢,有浅有深,宗法领袖自己会发生蜕变。蜕变成功,可能就转化为现代乡贤;若不成功,要么自己被替代,要么自己变成“村霸”。究竟是变成隐蔽矫饰的“村霸”,还是明火执仗的“村霸”,则会受很多因素影响。

摘自《小康》杂志《盘活基层党组织是治理“村霸”关键》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