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41隻券商股全部漲停,機構:冷靜觀察「市場底」

罕见!41只券商股全部涨停,机构:冷静观察“市场底”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述紅10月22日,A股出現近兩年來罕見的暴漲行情。截至收盤,逾百股漲停。其中上證綜指漲超百點,收漲4.09%報2654.88點,創逾兩年半最大單日漲幅;深證成指漲4.89%報7748.82點,創業板指漲5.2%報1314.94點。兩市放量成交逾4200億元,創近三個月最高值。

券商股上演漲停潮,主題基金也藉此反彈,4只券商ETF係數漲停,為上市以來首次。

面對大漲,太平洋、天風證券等多個券商分析師高喊反彈已至;也有行業人士指出,暴漲之下也需要關注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接下來市場的分化和進一步演繹。

多項利好催化行情

近期各項政策為股市及券商行業傳遞積極利好信號。

10月19日,一行兩會高層齊發聲,提出多項政策舉措提振市場信心。

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採訪時表示,“股市的調整和出清,正為股市長期健康發展創造出好的投資機會”。

10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第十次專題會議,重點分析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研究做好進一步改善企業金融環境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關工作。

會議強調,資本市場對穩經濟、穩金融、穩預期發揮著關鍵作用。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本制度。前期已經研究確定的政策要儘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於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重大改革舉措,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10月20日,證監會將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從3年縮短為6個月,統一與被否企業重新申報IPO的監管標準,支持優質企業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今年以來,IPO終止審查企業數已達187家。

同時,監管層及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化解股票質押風險。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發聲“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和“鼓勵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基金、合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券商資管產品分別或聯合組織新的基金,幫助有發展前景但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目前已有深圳、杭州、北京等地推出解決方案。

高盛報告表示,中國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將有助於緩解股票質押貸款存在的普遍風險,從而穩定國內股市,幫助中國券商估值回升。由於A股市場的股票質押貸款風險不斷上升,而券商與銀行、信託公司又是主要的貸款人,造成市場對券商的擔憂加劇。A股市場的股票平均質押率已從2017年底的232%,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196%和10月19日的157%。

中金公司表示,長期來看,券商通過財富及資產管理轉型帶來盈利能力提升以及以機構業務需求為依託的資本運用效率提升是實現估值修復的有效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券商板塊整體市淨率1.06倍,市值最大的五家券商平均市淨率1.09倍,40家上市券商中破淨16家,板塊估值處在歷史底部。

券商分析師高喊反彈

證券行業作為對市場行情最敏感、最直接的行業,在這個時候股價集體暴漲,是否顯示投資者對A股後市預期開始發生轉變?

太平洋證券表示,本次領導層高調宣佈對市場的支持可以判斷“政策底”已至。

天風證券徐彪認為,市場創新低後,股權質押的風險進一步暴露,截止到目前,觸及預警線的公司接近800家,質押市值接近5000億,其中跌破平倉線的市值達到4000億。因此,在決策層“底線思維”不變的情況下,過去一週利好政策密集出爐,包括各個地方對於股權質押的解決方案,以及週五,國務院副總理加上一行兩會四位領導的講話,釋放了股權質押“底線思維”和直接融資重要性的關鍵信號,A股市場也隨即以久違了的大幅反彈作為回應,市場的超跌反彈也可高看一線。

海通證券認為,這次可能是年內幅度最大的反彈,邏輯是估值和情緒處於歷史底部、快速大幅急跌後政策利好不斷,2000年來每年都有一波漲幅超過10%的行情,今年還沒出現。同時,中期仍在構築W右底,16-17年是左底後的反彈,右側大拐點還需等兩信號明朗:一是盈利二次探底有多深,二是去槓桿拐點帶來資金面轉折。

安信證券認為,這輪反彈持續性和空間將會超市場預期,未來的穩金融政策進一步落實,G20首腦會晤,四中全會時間確定,減稅降費等都因素有可能助推反彈行情,主要應該從中期的行業景氣出發,重點關注符合國家戰略導向和產業升級方向的新經濟(新科技、新消費、新服務)龍頭公司、創藍籌,結合前期跌幅關注超跌優質品種,預計這將是本輪反彈的主要線索,行業包括5G、計算機、軍工、半導體、創新藥、新能源汽車等。

華泰證券表示,當前A股估值已處於歷史較低位置,投資者無需過度悲觀和恐懼,個稅和增值稅等稅改措施的逐步落實、政府和金融機構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等有助於帶動市場風險偏好修復。

冷靜看漲

就在A股出現報復性反彈的時候,今日北向資金卻不進反退,半日淨流出7.62億元。分析人士指出,暴漲之下也需要關注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接下來市場的分化和進一步演繹。

華南一傢俬募基金經理對經濟觀察網記者指出:“市場的政策底已經出現,但是業績底還沒到,同時人心的底政策決定不了,機構更決定不了,所以後市還要謹慎。”

光大證券指出,由於轉型陣痛猶在,即便在四季度末迎來轉機,也並沒有什麼大反轉或者一帆風順的大反彈,更多的是過度悲觀下的估值修復。

華鑫證券稱,雖然種種跡象表明“政策底”或已經形成,不過“市場底”通常要晚於“政策底”,而 “市場底”的形成,還需要等待三個因素明朗:第一,盈利層面,還需要觀察本輪盈利週期全 A 業績回落到底有多大。第二,流動性的轉變,需要等待金融降槓桿到穩槓桿具體政策改變在哪裡。第三,場內風險偏好的轉變,還需要等待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問題解決方案的明朗,目前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國海證券表示,回到市場本身,仍然需要2-3周的窗口期來觀察市場成交量的變化,如果屆時能夠出現市場賣盤逐漸衰竭、成交明顯萎縮,那麼市場可能會出現反彈;但是值得提醒的是,10月的這次市場下跌,可能意味著未來1-2個月都很難見到具有操作意義的反彈窗口,因此即便未來市場出現反彈,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其操作難度也會比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