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敬畏,莫忘故土:《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以故鄉村莊為立足點,即作者親身經歷體驗的自己家鄉小堡村為描寫對象,真實地記錄還原這個村子裡的事。在寫作方法上,作者秉持“三通主義”:一時間上打通,打通三十年、六十年與一百年;二地理上打通,以老家農村為原點,擴散到周圍村莊、縣、省、全國;三理性與感性打通,材料與邏輯上做足工夫,且關乎心靈的生活。

心懷敬畏,莫忘故土:《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考察百年來中國鄉村的命運,鄉村的淪陷與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閱歷與見證,六十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榮辱與沉浮,並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問題與玄機。一部大歷史與小歷史的結合,大時代與小細節的交織,延續著作者明辨,理性,溫暖,悲憫,關乎心靈與真實的寫作之路,堪稱熊培雲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鄉村紀事”連載於《南方週末》,寫作時間跨越十年,備受各界關注。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片淨土,那就是我們的故鄉。人可以變,事也可以變唯獨人的故鄉情結不會變,有故鄉的人心存敬畏,

大多數人聽到農村頭腦中都會本能地蹦出貧窮、落後、逃離等字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已經離農村越來越遠,並且從心底裡不認同農村的價值。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農村才是中國人的根,走到哪裡都是我們的故鄉,總應常懷一顆敬畏之心,而不是高傲的鄙薄之氣。

中國100多年前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沒有人不是從土地中走來的農民的後代。儘管時代在邁向城市化,但不得不說,我們的根都在鄉土,農村的弱勢地位,是因為承載了所有中國一路走來制度探索與建設失敗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失敗都由農村人背了起來,由農民為錯誤買了賬。農村為歷史抗下了太多血與淚、苦與汗,它值得當下每一個儘管已離土離鄉的人的敬畏。

心懷敬畏,莫忘故土:《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作者熊培雲,1973年生於江西農村。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歷史學、法學與傳播學。。熊培雲曾是《南風窗》雜誌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東方早報》、《亞洲週刊》、《鳳凰週刊》等知名媒體專欄作家、社論作者及特約撰稿人;南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其文字溝通理性與心靈,自由、明辨、寬容、溫暖。在海內外華文媒體發表評論、隨筆千餘篇,致力於建設一個人道的、人本的、寬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國與世界。

心懷敬畏,莫忘故土:《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從農村這片土地上的萬物生長運作開始談起,一點點走近農村,解剖種種現實背後的歷史淵源和癥結所在。從農民最根本的土地需求談整個農村的土地制度演變,從農民的立場挖掘問題,並提出確認土地歸農民所有才能解決問題。還有墓碑的立與移,樹木的變賣,皆體現出農村一個巨大的“所有權”的問題。這個村莊是我們的國,我們的根,我們的魂。常懷敬畏之心,奔赴前程,也莫忘舊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