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薛家合家进京直奔荣国府而来,给出的理由是核销旧帐和护送宝钗待选才人善赞。事实上,这两件事薛家干没干小说没交待,但薛家非常认真的做了一件事,就是抛出“金玉良缘”论,而且还是天命授意,怎么讲呢?因为是得道高僧渡过的,岂人力可违?贾家上下都懂,就只有宝玉是有玉的。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宗教色彩,才让宝玉、黛玉陷入深深的痛苦里,也为宝玉多砸几次玉提供了素材。

宝钗比宝玉大两岁,而宝钗到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生日,也是行笈礼之意,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就意味着宝钗可以嫁人了,古时女子婚嫁要是过了十八岁,差不多就是老姑娘了,现成的例子就是十七岁的凤姐己生了女儿巧姐,而且在荣国府管家至少都有三四年了。

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促成二宝姻缘,薛家信心满满,王夫人不用讲,那是血亲使然,大招来自借贵妃娘娘元春之力,赏下了独二宝一样而又带着强烈闺房气息的端午节礼,芙蓉覃,这可是床上用品咧,大红麝串透着喜庆,这个指婚暗示和明示也差不多了,令薛家始料不及的是,贾母并没有白吃七十年干饭,老太太带着全家老少去清虚观开了一场属于自已的嘉年华,咱不知老太太和张道士有没有提前串通好,这个贾代善的替身不好好做自已的功业,上来就给宝玉提亲,老太太想都不想,直说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是个和尚说的,没办法,只有等大了再说吧。潜台词就是,我大孙子贾珠娶妻生子都早,可是一命呜呼了,看你们谁还敢再说让宝玉早娶的话。贾母这招算绝了,宝玉要多晚才行?就算二十岁吧,那宝钗可就二十二了,妥妥的大龄剩女一枚。

其实,宝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淑女典范,薛家就算不比从前,但毕竟位列四大家族,加上宝钗本身的出色,王孙公子甚多,干嘛非得吊死了宝玉这颗树上?后面我们都知道,薛家压根没有把宝钗考虑嫁到别处的念头,就这么坚定不移的等着宝玉了,你还别说,这一点还就得佩服薛姨妈,有贾母这座过不去的高山,有宝玉一听黛玉回老家差点命都没了,薛家就这么笃定的坚持着,咱不懂薛家信心来自哪里,难道想着坚持就是胜利?

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其实,薛家不是非得宝玉不嫁,而是别无选择。理由有四条。

一、薛家败落的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只举一例,这样大家族维持着体面的架子是混这个层次朋友圈的必要手段,凤姐就说过太于俭省了外面看着不像,也惹人笑话。但薛家显然顾不得这个体面了,薛姨妈求娶邢岫烟,看上的就是她荆钗布裙,朴素会过日子。

二、儿子薛蟠相当于一颗不知何时就惹出事端的炸弹。

葫芦案的了结其实判决的结果是薛蟠被冯渊追命死了,也算偿了命,也就是说在官方,薛蟠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谁家吃饱撑了非得和薛家联姻,为自已招来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小舅子。

三、薛家经济衰落,政治上更无资本。

世家大族联姻当然看重姑娘本身的素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对方家族能带来什么助力或者资源,看看薛家,还真没什么可以拿出手。如果让薛家主动降低身价,把女儿嫁到一些小官史比如类似于傅试、贾雨村这种等级的人家,薛家老牌贵族的脸面还真就丢尽了。

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四、王子腾或许并不愿与薛家产生任何交集。

实际上薛家有一个比贾府更大的靠山,就是位高权重的亲娘家哥哥王子腾,贾雨村帮薛家而枉法,也是第一时间就向王子腾献媚表功。薛家进京去娘家哥哥那里比去贾家更合适,奇怪的是薛家住进关系更疏远的贾府而且扎下根不走了。更令人不解的是,王家与贾府往来甚密,却与薛家貌似老死不相往来,这太不正常了。只能说,王家并不愿与薛家来往,恨不得没这门亲戚才好。连自己娘家都不待见,还想让别人怎么待薛家呢?

薛家的坚持后来证明也是对的,十七岁的黛玉确实回了她老家,不过是更早的太虚幻境,十八岁的宝玉和二十岁的宝钗拜天地、入洞房,薛家守得花开见月明。我猜贾珠大约也是十八岁迎娶的李纨吧,十九岁生下儿子贾兰,不到二十就死了。不是宝玉不能早娶吗?只是黛玉没了,老太太再说这话还有什么意义!

冒着成为大龄剩女的风险,宝钗一定要嫁给宝玉,背后有何隐情?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