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说起国内大城市近年来的生活成本提升,那就是一部血泪史。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根据2018年美世Mercer的全球大城市生活成本排名,北京和上海已经光荣地进入了全球前十,一个第七,一个第九。

此处应有掌声。

把这张榜单再往下拉,会发现更多熟悉的名字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深圳第12,广州第15,之后还有南京、台北、天津、成都等等。

如果加上榜首的香港,和台北,两岸三地位于前30位的上榜城市多达7座。

其实回过头想想,同样上榜的瑞士城市也不少:苏黎世、伯尔尼、日内瓦都榜上有名。

在物价出名贵、税出名低、收入出名高的瑞士过日子,是不是就爽翻了呢?

今天,我们就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收入端:瑞士人到底收入有多高?-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要了解瑞士人收入到底有多高,问问他们的邻居——德国人、奥地利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是否愿意来瑞士工作就知道了。

如果你在瑞士或德国找一个类似的工作岗位,工资的大致换算是这样的:

——年薪在7万欧元以下的岗位,同样的位置,在瑞士可以拿到两倍的瑞士法郎的薪水,即5万欧元年薪的岗位,在瑞士基本就是10万瑞郎一年;

——年薪在7万欧元以上的岗位,同样的位置,在瑞士可以拿到乘以1.8倍左右的瑞士法郎的薪水,即10万欧元年薪的岗位,在瑞士基本就是18万瑞郎一年。

——按照目前欧元EUR兑瑞士法郎CHF的汇率,大约1:1.1465计算,实际上,瑞士的薪资水平大约是德国的150%-160%左右

——当然,不同行业、年资、经历的岗位薪酬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一点是肯定的,瑞士人拿工资这端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关键是,德国人的工资,在全欧洲来看,绝对不算低的。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大家来看这张图,这是欧洲统计局Eurostat 2016年的数据,分析的是欧洲各国人均税前工资的水平:德国整体上是人均每月2302欧元左右的收入,考虑到德国8200万人的巨大人口基数,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

德国的近邻奥地利是2324欧元每月,东欧邻国波兰是可怜的793欧元,捷克是932欧元。

英国折合2383欧元每月,意大利北部有1758欧元,西班牙1749欧元.

北欧国家都高些,这个也符合大家的印象——福利好收入高嘛,但是瑞典也不过折算下来2458欧元,挪威3395欧元。

但是,请看瑞士,碾压式的折合4887欧元每月的人均收入,按照今天的汇率牌价,相当于34388元人民币!

根据瑞士联邦统计局2018年的最新数据,瑞士的人均月工资已经达到了6200瑞郎左右,折合约4.3万人民币!

苏黎世的小时工资折合33欧元/小时,德国首都柏林的小时工资是19.9欧元。

听起来的确是爽翻了的样子。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工资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他那些看似能跟它类比的国家的数字其实没啥意义——你跟我说摩纳哥大公国人均收入还5000多欧元呢,卢森堡也有4500多呢,拜托能在这两个地方生活和报税的人,基本已经脱离了我们日常讨论生活水平的圈层了好不好!!!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拿瑞郎的同学,的确比拿欧元的同学, 豪气一些。

-支出端:硬币的另一面-

然而,我们并不能单纯地得出结论说,瑞士日子就一定很好过。

高收入与高物价是共生的,瑞士除了基础生活消费还可以之外,所有跟人力资本相关的服务业收费,都是比较贵的。

前两天,有篇《一放假就出国玩?因为我们实在是太穷了!》的文章,其中的女生就哀叹,“有了孩子,一个月房租+医保+一个小朋友的托儿费,就5000多瑞郎进去了,而税前人均收入6200,税后也就5000多。”

这个说的也是实情。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瑞士几乎遍地可见的Migros超市,其实日用品和食品并不算贵

面包:普遍在2-3瑞郎

小罐酸奶:0.65-0.85瑞郎

鸡蛋一盒6个:3.6瑞郎

巧克力100g:5-6瑞郎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以前笔者在瑞士生活的时候,Migros里面的自助餐厅是经常去的,吃个套餐,饮料+正餐+面包+甜点,20-30瑞郎也就搞定了,经济实惠。

但是一旦涉及到人力资本投入的服务,真的是很贵

比如看病,如果你没买好的保险的话,分分钟就是好几千瑞郎出去了;

还有比如药房,药房工作是瑞士几乎最高收入的行业之一,人均工资接近9000瑞郎每月。羊毛出在羊身上,养好身体,买好保险最关键。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根据最新的统计,瑞士例如苏黎世这样的城市,户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大概是8000瑞郎不到。

听起来不少。

但是对于苏黎世这样消费等级的城市来说,还是有点杯水车薪。

和朋友聚个餐,300-400瑞郎是最起码的。

只有对于真正的高收入群体来说,瑞士才是天堂般的存在——比如F1车手、银行家、企业家等等。

比如在瑞士年薪在50万瑞郎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其适用的所得税大约为29.4%,相比德国、法国或者其他北欧国家来说,这个简直就是政府派红包。

他们可以不在乎这些日常消费。但是老百姓必须在乎。

这也就是为什么,精打细算的瑞士人都会到周边国家去消费,或者买个房子啥的,毕竟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还是欧元在周边国家更强。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购买力:不能光看巨无霸指数-

说到购买力这个问题,学过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买力平价这个概念。

通过计算各国不同物价水平下消费类似商品的价格,来比较货币真实的购买力。

如果用PPP方法一算,整个欧洲的工资情况都发生了不同,请看下图: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德国PPP调整后的人均工资被调整到了2960欧元,这也符合德国相对物价较低,购买力很强的印象;

瑞士则从5000多欧元跌回了4280欧元。

有意思的是,原来惨不忍睹的东欧国家,通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几乎都工资翻翻了——克罗地亚更是有1782欧元之多。

顺便说句题外话,克罗地亚货币库纳Kuna,几乎可以认为和人民币等值;除了在个别旅游景区消费略贵,克罗地亚全国的消费水平相当适宜,人均吃饭150-200Kuna已经吃的相当不错;肯出到300-400Kuna一个人,几乎可以去吃米其林了。

所以总结起来的话,瑞士收入是不错,但是物价的问题,使得比德国多出来的那60%的收入,可能实际购买力也就多了20%-30%左右。

其实说起来,欧洲大部分国家这些年的收入都在增长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这是2005年欧洲各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同样来自欧洲统计局,颜色越绿越富,约红约穷。

到了2015年,北欧还是那么高,德国法国奥地利都不错,东欧和葡萄牙还是那个熊样。

物价和工资涨幅,就是天平的两端,哪个涨得快,居民的感受就截然相反。

谁不希望工资涨得快呢?

但是跑赢物价涨幅的,又能有多少比例呢?

还有一个数据,经济学家不太引用的——高素质人才的起薪

能够给予高素质人才多少合理的起薪,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隐性指标之一。

比如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杭州,工资水平也是水涨船高,从北京、深圳、上海吸引了很多精英。

高素质人才:我们定义为,至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0岁以下,且具有所在领域的专长或工作经历


说瑞士消费贵的,我们来好好算算


这张是从德国某猎头公司获取的表格,其中显示:

瑞士对于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担任财务岗位的起薪约99000瑞郎,法务岗位略高到108000瑞郎,研发人员也能拿到108000瑞郎,最低的Sales Support也有94000瑞郎。

算总账的话,在瑞士的同学,都可以偷着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