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晋能在短期内迅速灭掉东吴?

谷原明


公元280年,西晋一战而灭东吴。东吴立国这么久,何以不堪一击呢?

我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1、吴主孙皓是历史上数得上的暴君,民心尽失

吴帝孙皓是中国历史最变态的皇帝之一。他杀人如麻,不可胜举,这里只能例举几个典型例子,被杀者基本上都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在变态皇帝的统治下,政治已是暴虐,令百姓民不聊生,在公元272年至274年三年间,瘟疫流行,民众几乎是活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有良知的地方官员大力减免百姓的税赋,推行爱民之措施。然而,在孙皓看来,这些官员都罪该万死。

湘东太守张咏拒绝向治下百姓征收算缗税,孙皓大怒,派使节前往湘东,将张咏就地正法,砍下脑袋传阅诸郡。会稽郡大旱,会稽太守车浚上表请求赈济,皇帝认为他收买人心,派使者前往捉拿,枭首示众。尚书熊睦稍稍讲了几句劝谏的话,被皇帝用刀柄上的铁环活活砸死,砸得体无完肤。

皇帝似乎爱上杀人的游戏了,他已经不在乎理由了。

上帝欲使之毁灭,必先使之疯狂。

孙皓真的疯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喜欢上另一个游戏:宴请群臣。皇帝请客吃饭不好吗?有酒喝有肉吃当然好,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杀人。各逢酒宴,皇帝必先把群臣灌醉,干嘛呢?不都说酒后吐真言吗?他派了十个太监,专门看看这帮大臣喝了酒后,有什么激愤之言,有什么抵触情绪,一旦发现,严惩不贷。有些酒品差的,糊里糊涂咒了几句,酒醒之后,等待他们的是种种酷刑,有的被活生生地剥脸皮,有的被挖出眼珠子……

如此暴政,国家还能不乱吗?百姓愿意为这样的皇帝而战斗吗?

2、为灭东吴,西晋前线将领做足了准备工作

有几位将领对灭吴战争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个是羊祜。

羊祜是伐吴战略的积极主张者。皇帝司马炎对羊祜很是信任,多次跟他商议进攻东吴的计划。羊祜指出,进攻东吴必须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的优势,必须组建一支强大的长江水师,他向司马炎推荐一个人选:王濬。

公元276年,征南大将军羊祜就上书皇帝司马炎,提出征吴主张。他指出,吴国江淮之险不如蜀国剑阁之险,孙皓的残暴远甚于刘禅,吴人之痛苦甚于蜀人。这三点决定吴国的抵抗力绝不会比蜀国更强。

为此,羊祜制订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多路同时进击,一举消灭东吴。具体是:梁州、益州兵团顺长江而下攻击;荆州兵团进攻江陵;豫州兵团进攻夏口;徐、扬、青、兖四州兵团南下直指吴都建业。在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击,吴国虽然长江之险,也不可能处处抵挡得住。

然而,直到羊祜去世,朝廷仍然没有下定征吴的决心。羊祜虽然没有亲自指挥灭吴之战,然而后来灭吴之战略计划,基本来与他的构想一致。除了王濬之外,另一位灭吴英雄杜预,也是羊祜推荐的。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王濬。

王濬曾是羊祜麾下参军,颇富才华,志向远大,羊祜对他非常欣赏,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由王濬出任益州刺史,主要负责组建舰队。司马炎同意了,并加封王濬为“龙骧将军”,督建战船。为了取得水战的优势,王濬从一开始便矢志建立一支高平准的舰队,他所造的战船,船长一百二十步,可以搭载两千名步兵。在当时,这种船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为了增加船自身的防御力,在甲板上还用硬木建堡楼,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移动堡垒。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战船,故而又称为“楼船”,因为远远望去,那分明是一幢幢大楼。移动城堡四面都有门,外面的甲板上可以跑马匹。

王濬也是推动伐吴的重要人物,他以七年时间造船,由于自己已经七十岁,时不我待,他上书晋武帝,认为必须尽快征吴,原因有三:其一,吴国还没另立明主;其二,他在蜀地所造之战船尚未腐坏;其三,自己还活着。注意第三点,王濬是多么自负,认为自己乃是伐吴的不二人选。

因此,伐吴虽然只用几个月就成功,而王濬却已经准备了七年。

第三个重要人物:杜预

羊祜去世时,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杜预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学问是他不懂的,什么政治、经济、历史、天文、地理、历法、法律、数学等等,无所不通。时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唤作“武库”。他是

是朝廷中为数不多坚决支持南征吴国的官员。

在伐吴一事上,杜预与王濬一样,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多次上书晋武帝,力排众议,坚持伐吴主张。其实,从西晋开国始,这个朝廷就没有什么进取心,倘若不是羊祜、王濬、杜预等人的坚持,伐吴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正是由于这几位名将有伐吴的决心,并及早做了充分的准备,才有一战而灭吴的伟大胜利。

3、伐吴的时机选择好,东吴南方叛乱

公元279年,东吴皇帝孙皓派人前去广州调查户口,广州百姓人心动荡,不知这个暴君又要搞什么花样。广州便是现在广东省,本来隶属于交州,而后单独划出来成立一州,但与交州关系仍非常密切。

当时桂林太守脩允正好过世,其部将郭马见广州百姓对朝廷深恶痛绝,便决然起兵,攻略广州,杀死广州督虞授,割据自雄,自任军政长官,都督交、广两州诸军事。同时,郭马派部将何典攻略苍梧,王族攻略始兴。叛军一发而不可收拾,郭马连战连捷,杀南海太守刘略,驱逐广州刺史徐旗,一时间,南方震动。

皇帝孙皓大怒,尔等小贼竟敢造反,非得扒了皮碎尸万段不可。很快,皇帝任命执金吾滕修为广州牧,率领一万人马,从东路进军,进剿叛军;另外,徐陵督陶濬率领七千人马从西道进军,会同交州牧陶璜,夹击郭马。

在东吴出兵镇压南方叛乱时,西晋抓住机会,大举出兵伐吴。

4、晋军的战斗力要比吴军强

限于篇幅,晋伐吴的具体经过不详细说了,只举个例子。

在灭吴之战中,王濬楼船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后来才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

王濬指挥的川蜀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取丹阳,吴师不敌,退保建平。当时吴军在长江江面上架设铁索,截断江面交通。这样还不够,又在长江水较浅之处,布下大铁椎,这些铁椎很大,有一丈多长,微微露出水面,仿若一个个礁石,倘若晋国战船撞上大铁椎,那肯定要船毁人亡。

要突破吴人的封锁,确实非常困难。然而,正是因为困难,方能彰显王濬作为一代名将的智慧。对于晋国水师而言,江面上的铁索威胁还小一点,倒是大铁椎才要命,如何清除障碍呢?王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打造了几十个大木筏,长宽均有一百步,以这些木筏开路。为什么要用木筏呢?木筏与船是不同的,船要是被铁椎扎个洞,那是非进水沉没不可;但木筏扎上铁椎还照样漂浮,不会沉掉。于是这些木筏向下游漂去,撞上铁椎,没沉,继续漂,这么一大,大铁椎反而附着在木筏上,顺流而去了。吴人精心打造的铁椎阻敌法,竟这么轻而易举被王濬化解了。

那么如何对付铁索呢?

铁索固定在岸上,这不是用木筏能卷走的。怎么办呢?烧!

既然铁是高温炼出来的,也会在高温下熔化。为此,王濬研究出一种特别的船,在船上造了一个大火炬。大家看过奥运会,主会场上有巨型火矩一直熊熊燃烧,王濬造的火矩就有那么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火炉。这个火炉有十来丈,内灌麻油,火势更旺。我们可以看出,搭载有火炉的船是特种船只,王濬在川蜀造船七年,不仅造战船,也造了为战争准备的特种船。当火炉船行至铁索时,船上的士兵将铁索捞起,置于火炉上熔烧,很快,铁索被烧得通红,最后用力一扯便熔断了。

东吴精心打造的铁索、铁椎封锁线,仅仅一天便被晋军全线突破。从这里可以看出,晋军的作战水平,是比吴军要高的。


君山话史


三国时期,后魏蜀吴三足鼎立,三方维系着微妙的平衡,但是天平越来越向魏国倾斜。魏将邓艾奇袭阴平,直捣蜀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只用了三个月。

晋咸宁五年至六年,也就是公元279年至280年,晋六路大军齐发,突破吴国所依仗的长江天险,直取建业,一举灭吴而实现全国统一。

因为蜀国有扶不起的阿斗,再加邓艾的奇袭,魏攻蜀之战迅速分出胜负可以理解。但是比蜀国更强一些的吴国,被灭的过程也只用了三个多月,着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晋灭吴之战并非奇袭,而是正面对决。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吴这么快败亡呢?

公元272年,晋武帝与羊祜商讨伐吴之策,羊祜认为伐吴应借上流之势,武帝颇以为然遂命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为伐吴做准备。实际上,在此之前的269年,晋武帝已经开始为总攻吴国而做军事部署了:尚书左仆射羊祜镇守襄阳,都督荆州军事;征东大将军卫瓘镇守临淄,都督青州军事;东莞王司马伷镇守下邳,都督徐州军事。

公元276年,认为时机已到的羊祜奏请伐吴,并献平吴方略,但是羊祜278年病故,因此没有机会亲自参与实施自己的方略。

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以羊祜生前所提方略,下令出兵伐吴,总兵力20多万,分六路,水陆并进。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驻襄阳,节度诸军,后来随着战事进展移驻项县(今河南沈丘)。

公元280年1月,大军开动,王濬、唐彬率巴蜀水师7万,沿长江东出巴蜀;杜预则自襄阳南下,目标江陵(荆州);胡奋率军南下,取公安;王戎率兵取江夏;王浑率兵从寿县出发向东南攻横江(今安徽和县南)。司马伷率军南下直逼建业(今南京)。

2月,王濬、唐彬克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东南),西陵(今湖北宜昌)、宜道(今湖北宜昌宜都),杜预攻克江陵(今湖北荆州),胡奋攻克江安(今湖北公安东北)。吴国江南郡县纷纷归降。

然后王濬、唐彬水军继续东进,拿下巴丘(今湖南岳阳),又与胡奋、王戎攻下夏口(今湖北武昌),顺流而下直逼建业。

吴国丞相张悌等领兵3万从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南)渡江,迎战王浑军。3月,双方战于板桥(今安徽马鞍山和县),张悌战死,全军覆没。吴主孙皓又派人准备第二天再出征,结果晚上士兵全逃跑了。

3月中旬,王濬、唐彬统帅八万士兵和庞大规模的水师战船,进入建业,孙皓迎降,吴国灭亡,至此三国结束。

晋灭吴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险,水陆并进的进攻战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晋、吴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二者之间的结局早已注定,只是早晚的事。我们回顾这场战争,会发现晋国的兵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晋军攻击的重点在长江上游的江陵(荆州),而江淮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只是牵制。这对晋军能快速赢得这场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前秦攻东晋的淝水之战,苻坚大帝出动的兵马比这场战争多好几倍,但是就因为攻击的重点在江淮战场而非荆州,水军迟迟打不开局面,最终兵败亡国。

关于江陵(荆州)的重要性,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整个三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围绕荆州的争霸史。

当初刘表主荆州之时,蒯越曾这么说过“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诸葛亮也曾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荆州为东吴命脉,若没有荆州,则东吴无以立国。

然而,就是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要地,东吴孙皓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防守非常薄弱,几乎毫无抵抗就丢了,使得晋军沿江而下,直逼建业的战略能够顺利地实施。


地图帝


西晋灭吴的具体战争和细节可以参考百度,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在这里主要介绍下,西晋为何短时间内能够灭吴?



1,外因:西晋国内国泰民安,晋武帝不是昏庸无道之主,西晋国内人才多,杜预、羊祜等都是当世名将,领军统帅的人才,而东吴方面等到陆抗死后,没有大将可以抵御。

2,内因:东吴孙皓,昏庸无道,随意屠戮大臣,东吴有能力的人才基本上没有,有的只是狡猾小人。

3,天下大势所趋,有道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某年至东吴覆灭历尽百年,天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人民都希望能够天下一统,过上安生日子,所以西晋灭吴之战已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大势所趋,不是某个人所能阻挡的,东吴君主昏庸无道,西晋国内国泰民安,两者一正一反加快了这种趋势,才使得西晋快速灭吴,这也是为什么西晋能够快速灭吴最重要的原因。

毕竟本人所学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