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稻香村被判侵权遭下架,“苏稻”“京稻”之争到底什么情况?

南山路口东


这个事情有点复杂,我早年在北京稻香村工作过一段时间,我说一下之前了解的情况,大家仅供参考。

稻香村南货店,不解忧,只解馋

稻香村的历史由来:稻香村是出自红楼梦的,在清代红楼梦已经开始流行,19世纪末金陵人(南京)郭玉生带着几个徒弟北漂,在北京专做苏式糕点,起名叫稻香村南货店,可能当时稻香村的名字叫的普遍大家都在用,就像今天的沙县小吃一样。因为好吃名气越来越大,就连鲁迅都很爱吃(我记得之前办公室有本书介绍中华老字号,里边写的比较详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里边不只是稻香村)北京稻香村建国以后停业了很长时间,直到80年代北京稻香村重新开始经营。

品牌之争有点复杂

其实稻香村的名字由来已久,问题比较复杂。中国是1978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进行商标注册的,当时国内已经有稻香村的使用者。这时候有人把稻香村的商标就注册了,不过注册的人并不是北京稻香村,据说之前商标注册人曾经和北京稻香村谈判让其购买,由于价格较高没有谈拢。当时北京稻香村的大领导可能觉得牌子本来是我的凭什么花那么高的价格去购买?后来商标就被苏州稻香村花钱买走了,所以现在稻香村的商标是属于苏州的,北京稻香村用的是三禾商标。之前我们部门老大也问过我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当时也没想到啥好办法,确实问题比较复杂,后来我就离开了。不过北京稻香村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稻香村的镇店老匾。虽然我国是注册在先原则,但是根据《商标法》规定如果是在注册之前就已经持续使用同一商标的没有并且是善意使用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稻香村也可以使用。

最终拼的还是口味

作为食品当然是哪家好吃吃哪家,最近的官司可能是因为苏州稻香村在北京的商超卖的比较多吧。因为北京的很多消费者其实都是冲着北京稻香村的糕点去买的,不了解其中缘由的往往买回来的是苏州稻香村的糕点,结果口味就大相径庭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苏州稻香村的点心更像山寨货,味道对不起稻香村的牌子。产品质量过硬才是硬道理,如果产品不过硬就算没有商标之争也吃货们也不会买账,最后穷的就只剩下牌子了,比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吃过的都知道。


营养师肖峰


先简单盘点一下,稻香村是怎么来的。

苏州稻香村起源于1773年,距今已有244年,起源于“苏州稻香村茶食店”。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食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题匾额,之后名扬天下。

苏州稻香村在北方的加工工厂在通州食品工业园,占地100余亩,拥有6条世界先进的蛋糕、月饼、糕点以及休闲食品生产线,生产规模年产值可达20亿元。苏州稻香村的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稻香村创始于1895年(清光绪21年),时称“稻香村南货店”,距今也有100多年。原址位于北京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这也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但在1926年因战乱被迫关张,1984 年年初复业,至今有30多家直营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14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但是,最早的“稻香村”商标其实是由第三者——保定稻香村食品厂注册。苏稻的商标是由保定稻香村取得的两件“稻香村DXC”字样商标,分别于1982年和1988年注册成功。之后因保定稻香村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商标几经转让到苏稻旗下。

这两者之间的争夺,涉及历史、发展、现在、未来,错综复杂。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在传统商业状况之下,双方之间矛盾不大,大家都是有历史、有传承的,你卖你的货,我卖我的货。但问题是,随着移动互联带来的电商狂飙,双方在虚拟世界发生了面对面的竞争关系;还有就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市场扩张不断提速,双方是面对面的竞争,这就涉及非常大的利益之争:究竟怎么办?

有几种办法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反正双方已经争夺了很多年,多争夺几年也不是问题。在双方继续“掐架”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各自知名度,把整个市场的盘子做大。然后最终能够解决的办法,在大盘子之下,共同拥有“稻香村”这个大商标,各自用一个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文字来区隔,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

第二种办法是,双方进行交叉持股,二者合二为一,共同把稻香村从老字号,做成世界性的品牌。

第三种办法是,有一家央企大佬,干脆把两家企业都给并购了,然后再进行整合。

当然,不管怎么样,都是困难重重。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不是?关键还在于双方之间如何相互妥协、相互理解、共同奋斗。能够将老字号发展成现在规模,可以说两个“稻香村”都是值得骄傲的。不管“苏稻”也好;“京稻”也好,都是“好稻”。


波士财经


您这个问题恐怕提的比较早吧?因为刚刚苏州地方法院作出了相反的判决,也就是说到了今天,不仅“北稻”和“苏稻”在打架,而且两边地方法院也各护各的短。

作为一个和北京、苏州都有很多渊源,且籍贯也半南半北的吃货,大约可以比较中立一些地看待苏稻、北稻之争。

苏州稻香村创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13年)乾隆下江南,在苏州观前街东侧“稻香村茶食店“品尝点心后赞叹”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和如今众多”乾隆光临老字号“的牵强附会不同,观前街茶食店老板陈某(曾是一名盐商)得到了乾隆亲笔御题的匾额为证,且写的就是“稻香村”三个字——也就是“苏稻”注册的那个葫芦。

北京稻香村的第一块牌匾,是光绪廿一年(1895年)在前门外观音寺边挂出的,经营者是南京人郭玉生,名字叫“稻香村南货店”,民国十五年破产。郭玉生的确是南方人,也是经营南货的,但没有证据表明他和早已传承不明的苏州稻香村有什么血缘关系。

1983年,自称郭玉生第五代传人的刘振英出任当年成立的北京稻香村南货糕点店经理,并聘用“原稻香村副经理”宋士武为副经理,但根据《记稻香村老经理刘振英》一书记载,老北稻关张时郭玉生年仅5岁,他实际上是在东四一家名为“稻香春”、主营“毛饺”的食品店学艺,而宋士武也是“稻香春”而非稻香村的前副经理。这家“北稻”1996年注册“三禾稻香村”商标,2008年1月18日自行注册“三禾北京稻香村”商标,和苏稻的商标之争由此趋于白热化。

苏稻在注册商标方面确实比北稻要早:老稻香村几经易主、更名,建国后归并苏州食品厂,1978年3月挂出稻香村招牌,苏州食品厂改名、改制,成为苏州稻香村食品厂,1979年《商标法》实行后注册了“单禾稻香村”商标,1982年在“糕点、面包”等几十个相关类别注册“单禾稻香村”商标——而“北稻”第二年才成立。

但苏稻的陈述也并非全无问题:虽然“北稻”血统存疑,但脱胎于苏州食品厂的“苏稻”,和当年观前街那家陈姓“老苏稻”又有多少血统传承?如果说“北稻”血统不纯,“苏稻”也庶几近之。

“苏稻”称自己早在民国时代就向当局申请注册了“单禾稻香村”商标,但查无实据,能找到的最早稻香村注册商标是民国六年的保定稻香村:保定稻香村创始人曹洪波,倒千真万确是老北京稻香村的学徒。这家老字号的继承者是保定稻香村食品厂,1983年注册了“稻香村DXC”商标,适用于糕点、面包和速冻食品两大类。2002年该厂经营不善,先后谋求和北稻等合作未果,遂在当年底同意北京新亚食品技术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广军建议“商标入股”成立保定稻香村新亚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4月,苏州稻香村食品厂、保定稻香村新亚食品有限公司和北京新亚趣香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出资为20万元、15万元和15万元,于是“保定稻香村”的商标使用权也归了“苏稻”。

对此保定稻香村商标原所有者保定国资委不满并在2008年起诉,但2011年败诉。“苏稻”方曾公开称“2000-2008年期间”北稻“两次征求“苏稻”同意后在自己部分产品上使用苏稻的“单禾稻香村”商标”,其实当时“北稻”征求的是“保稻”授权,至少第一次授权时“保稻”商标并不属于“苏稻”,而是属于“保定稻香村新亚食品有限公司”。

再往下就都是明牌了,无需多说。

在我看来,“苏稻”和“北稻”在商标溯源上都有问题,但就台面上的证据看,“苏稻”恐怕更理直气壮一些,如果法院裁定“中国只能有一个稻香村注册商标”,恐怕“苏稻”更占法理(虽然它也说了不少带水分的话,且从“保稻”那里获得商标所有权的手段有些不太光明正大,但“单禾稻香村”和“保定稻香村”这两个品牌的确都属于它)。

“北稻”在商标方面从一开始就落后一步,以后一步慢、步步慢,原本“保稻”先找的是“北稻”,却摆架子耍官腔错失良机,等对方拿走商标后4年才借失意的“老保稻人)去争,已经失了先手,即便北京”主场“吹”主场哨“,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也很难在京津以外讨到太多便宜。

如果非要说历史、说渊源,那么不妨说“苏稻”和“北稻”都是“假货”,都和当年的“老稻”没啥直接关系。

就口味而言,“苏稻”无疑更接近“南味糕点”的本色,但“北稻”源自北方,其“变种南味糕点”更贴近当地人口味,且诸如卤菜等自创特色,也是“苏稻”所没有的,公平地说,是各有千秋,适口者珍。


陶短房


一直以为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同属一家,只不过是不同分公司而已。看了双方一系列法律纠纷,才知道两者并不是一家。

题目中提到苏州稻香村被判侵权,已经是老黄历了。

2018年9月1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北京苏稻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苏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与不正当竞争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公告指出,被告北京苏稻公司、苏州稻香村公司停止在“粽子、月饼、糕点”等商品上使用“稻香村”商标,并赔偿原告北京稻香村公司经济损失3000万元等。

然而,一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反转:

10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判决,北京稻香村停止在涉案商品上使用“稻香村”字样,赔偿苏稻115万元。

这下尴尬了:两地法院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双方互有胜负,执行时到底该听谁的?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国华律师解释道:双方均存在侵权。商标局授权了这两家公司,都享有使用含有文字“稻香村”商标的权利,然而双方在使用商标时,按照两份法院判决,都存在超过授权限度不正当使用的情况,均对对方构成了侵权。

回顾历史,苏州稻香村先注册了“稻香村”商标。早在民国时期,于1928年,苏州稻香村就注册了商标。

时间回溯得更久远一些,早在1923年朱枫隐所撰写的《饕餮家言》、1934年莲影撰写的《苏州小食志》等书中,就有关于苏州稻香村的记载。甚至有历史资料可以将苏州稻香村的历史追随到18世纪。

那么,北京为什么又有个“稻香村”呢?

原来是在1895年,金陵人郭玉生北上,在北京前门观音寺打出“稻香村南货店”的字号,售卖南味食品。这家开在北方的“稻香村”,后来因为经营不善于1926年关张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北京稻香村,打着“复业”的名号,于1983年创立。

至于北京稻香村是否传承自“稻香村南货店”,一直存在争议。北京稻香村声称,创办者刘振英是稻香村南味食品派系的第五代传人。然而,在1926年稻香村南货店关门时,刘振英只有五岁,不太可能真正参与过稻香村南货店的经营,“复业”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两家稻香村的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2008年,苏州稻香村授权北京稻香村使用“稻香村”商标。这本来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机会,然而北京稻香村却暗中捅了苏州稻香村一刀:在被授权使用商标的前四天,即2008年1月18日,北京稻香村已向政府提出了“三禾北京稻香村”商标的申请,且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结束(2018年12月31日)前,北京稻香村还在一直使用苏州稻香村授权的“稻香村”商标。这一举动,无疑超过了授权合同所约定的限度。苏州法院之所以判决北京稻香村侵权,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目前,双方各执一份对自己有利的判决书,工商部门应当如何执行?恐怕要等到更高层级的法院来了结这桩公案了。


王瑞恩


我是北京人,我对北京稻香村说两句。

你是做糕点的去把你的糕点做好,研发新的健康好吃的糕点这是正道。可是这么多年,你研发了多少种好吃的食品。你不仅没有研发出好的食品,还把糕点外包给河北,天津,长春的食品厂做稻香村的贴牌欺骗消费者。虽说曾经你将媒体曾经曝光的正隆斋贴牌稻香村的拿破仑不卫生,让你们公关的没有下文了。但是,你们门店销售的产品标示不清晰,由于是散装的食品,根本就不知道是那天出的,所以,你们怎么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屏蔽。另外,你的代工厂是怎么选择的,难道这里没有灰色利益链条,如果说代工厂都标准化了,难道稻香村还比不上代工厂吗?作为一个企业不去发展技术只是在吃老本,不管叫什么名字应该对的起自己的业界良心,不要再代工了,发展实业,带动就业,贡献税收,这才是对国家和社会最好的回报。不管南稻还是北稻最后由商务部将他们整合起来就叫中国稻香村食品集团!为中国人自己的胃将企业做强做大!


诚信加执着


稻香村,苏州有,北京有,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争论,你叫苏州稻香村,我叫北京三禾稻香封,很好,我在北京60多年,现在改革开放已后才开始认稻香村,北京还有稻香春是老北京的,现在这些老字号都没了,稻香村成了集团品牌,就和护国寺小吃一样,现在是集团,过去不算什么,我直新街口住了20年,豁口的小吃店,总政歌舞团旁边,很好,护国寺真是一般的,现在名气大,也是包装的,和庆丰包子一样,不算什么,北京过去最有名的包子是,八面槽东安市场一楼外卖的大肉包子,5毛钱一个,是楼上东来顺下脚料肉头做的,真香呀,我在七十年代,就吃过两次。因为穷呀吃不起呀,不讲了,伤心的泪。


圆仁闪拍


过去南方不仅仅在苏州,在江浙一代叫稻香村的糕点店数不胜数。而北京稻香村是建立在北京依据江南糕点店的习俗而取名稻香村,并不是任何一家南方糕点房店北迁而来。乾隆下江南留匾的那家稻香村早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只有一块匾留在后人手中做文物。保定的稻香村是八十年代一个曾在北稻做学徒的河北人回河北建的私人糕点厂,并抢注了商标,因无法挤入北京市场,才与苏州一家街道厂合资成立苏稻公司,又从人手里买下牌匾,冒充百年老字号开始抢占北京市场。现在苏稻,京稻之争,是因为苏稻跑北京冒充北京特产,骗外地游客。到王府井、前门大街去看看,哪家苏稻门口不是挂着北京特产,百年老字号招牌骗外地游客上当?也是当年北稻商标意识,维权意识都不强才留此后患。


hwy550


这件事好像是去年的旧事了,这马上要到中秋,所以又被翻出来了。


如果要去翻历史的话,两家都是老字号,苏州稻香村历史更悠久一些,建于乾隆年间,要比北京稻香村早一百多年。而北京稻香村是由苏州稻香村的伙计在光绪年间开的“稻香村南货店”,中间因故歇业,在1984年,由第五代传人恢复这个老字号。

两个稻香村历史上同源,但是发展到现在,是两家公司。



矛盾的产生在于,两家稻香村是名字一样的两家公司,苏州稻香村的商标变化频繁,本来和北京稻香村区别很大,但是现在越变越像,让消费者傻傻分不清。


喜欢吃北京稻香村点心的北京人,其实对于遍布街头巷尾或超市里的稻香村的牌子是很熟悉的,它的门店门头几乎都长得一样,红色的底色,白色的大字,必有标志性的“三禾”和“北京”两字。店里经营四类东西,传统点心、熟食、冷冻食品、商超食品。

北京稻香村的糕点盒子上和门头一样,也能找到标志性的“三禾”和“北京稻香村”,所以,只要认准这个标志,就不会买错。


苏州稻香村现在在北京也有不少门店,不过很少出现在小区周边,一般都是商业街或旅游景点附近,前门就有一个。苏州稻香村一部分会有“始于1773”的字样,有些没有。有些是木质牌匾,有些是红色门头。店里一般都只卖传统点心。



大家根据这些特征,购买自己一个喜欢的品牌的月饼或点心吧,对于老百姓来说,好吃才重要。


家居达人呱呱


作为北京人只认北京稻香村,二个企业最简单加上地域前缀就好,老字号传承的口味,必然与地域口味习惯相关,我去南方肯定选择苏稻,其实我觉得最关键是不要刻意混淆两个品牌,各有各的特色,让消费者自己选择。大清国都亡了那么多年了,也跟本分不清谁是什么了。


心水镜丨乌鸦


没有北京稻香村。北京只有仿稻香村口味的禾禾禾苏式点心,简称三禾牌稻香村口味苏式点心铺子。成立于1984年,是宣武区一街道企业。不啥啥苏稻京稻的。北京根本没有稻香村这牌子的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