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延津火烧作为延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面食小吃,不仅厚重了这片土地,丰富了延津人的饮食文化,更成了延津游子的浓浓乡愁。同时,也具化了延津的名字,提高了延津古城的知名度,引得许许多多的外地吃貨闻香慕名纷至沓来。

延津火烧好吃有名气,自然离不了它繁复考究的制作工艺。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延津人爱把书面化的“制作火烧”习惯地叫做“打火烧”。一个动词“打”字可谓蕴含了延津火烧制作过程中的多重内涵外延。揉、搓、按、压、摔、卷、翻、炙、烤、焖等一连串的动作尽在其中,一气呵成。一枚火烧从兑水、和面到制作成型,从入炉烘烤到焦酥飘香,千般动作阅尽,最经典的莫不外一个“摔”字。

朋友,您如果有幸能和延津的火烧艺人喷上几句,问他们一天能打(使用)多少斤面?他们回答你的往往却是“能摔个二三十斤、能摔个五六十斤、能摔个百八十斤……”我们问的明明是“打”,怎么回过来的话却成了“摔”呢?

要说起来,这里面还确实大有文章,如果你去细细观察,延津的火烧还真是“摔”出来的。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众所周知延津火烧能否“打”得酥脆金黄上色均匀,关键一环就是和面时的水温。水温过低,面粉中的单糖和双糖分解不足,火烧不容易烘烤上色。水温过高,面粉柔韧性下降,影响面剂的拉伸和肉馅的放入,乃至延津火烧的口感。延津火烧和面用水冬天为“甩手水”,夏天用“阴阳水”,春秋为“顶手水”。天热时斤面兑水二两许,天冷时斤面兑水半斤。和面时水徐徐加入,边加水边用手不停搅拌,把面粉拌成均匀的面穗。而后,再持续加水揉搓搅拌达到盆里不留剩水,面里不窝生面,把面和成雏形面团。接着,再双手沾上食用油将面团再揉上一遍,然后盖上锅盖进行第一次“醒面”。只所以要沾上食用油进行揉搓,一是为了面团表面光滑利于手工操作,二是为了“打”出来的火烧酥脆可口。部分追求口感极至的火烧艺人,还会应顾客之盼在和面时加入鸡蛋进一步提高火烧的酥脆口感。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延津火烧和面时讲究猛揉慢“醒”,经过三揉三醒,达到“三光”即手光面光盆光,此时,用手反复把面团从盆里掂起放下,已是手不沾面,面不沾盆。每次掂起放下都丝毫无拖泥带水这涩滞,每次都是干净利索啪啪啪作响。此乃第一“摔。”这一摔看似拼地全是力气,最简单最基础最没有技巧可言,但却是最关键。通过反复揉醒,水分完全渗入面筋蛋白质胶粒内部,让蛋白质完全吸水膨胀,使面团更筋道,变得松软有弹性,更方便火烧制作过程中面剂的拉伸。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进入火烧制作阶段,火烧艺人们首先要 用手按成面片,然后扲起右手一端将面片往面案啪地一摔,瞬间手中的面片便长了许多薄了许多。此乃第二“摔”。这一摔,最响亮也最显火烧艺人的功力。经年累月的老艺人这一摔,看似信手拈来轻描淡写,但面剂落到案上却是舒展平稳干净利落声音响亮。刚入行的学员虽全神贯注用力加小心,但面剂落到案上不是皱折缠绕就是轻飘飘来回摇摆不定,让人惭愧不已心虚冒汗。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延津火烧制作讲究紧摔慢抻,手不离油,面不粘手。这边面剂一端刚摔到面案上,手艺娴熟的火烧艺人们便会迅速腾出右手抹食用油抹椒盐,紧接着再捂一把饱满新鲜的肉馅徐徐放在面剂上。之后便沿面案一端开始慢慢卷起。与此同时,左手侧应互动牵着将面剂的另一端将面剂渐渐拉长,就这样边卷边抻,边抻边卷,止至把面剂和着肉馅卷成一个锥形的螺旋。而后,左手在面案上抹油少许摊开,右手将螺旋的一面在案上轻轻按作一个平面,接着便啪地一声摔在滚烫炙热的鏊面上。此乃第三“摔”。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经历了经典的“三摔”作响,两面定型的火烧雏形入炉,再经过火烧艺人们的手法娴熟地反复烤焖刷油翻转,火的辐射将水分在短时间内急剧蒸发,淀粉变成了糊精,糖分焦化形成了光亮韧脆的外壳。炉堂内炽热的烈焰高温及火烧本身所产生的水汽将内部的馅芯全部烘熟,肉馅膨胀,火烧鼓起,颜色由黄白色变为火红色。一袋袋面粉瞬间就粹变成一炉炉黄焦酥脆香气袭人的延津火烧便源源不断地呈现在食客面前……


“摔”出来的延津火烧


这一声声脆响,天光未亮就已响在耳际,伴随延津人一天的生活;这一声声脆响,穿越时空经久不息绵延不断。有人曾形容说延津小城的睡梦每天就是被火烧艺人手下的这一声声脆响叫醒……

这一声声脆响,自192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火烧艺人的栉风浴雨传承,穿越近百年时空变换至今已越传越远,延津周边的新乡、郑州,开放前沿的广东、浙江许多地方的街头小巷都有延津火烧飘香。也有人曾这样说,哪个地方只要有延津人聚集活动,哪个地方就有延津火烧的身影……

延津火烧已经成了外界认识延津了解延津的一个窗口和媒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