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險些成爲「首都」,卻因爲「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中國人向來有排座次,論聲名的傳統習慣,但凡在歷史上曾作為某一時期政權首都的城市,都會因為其特殊的地位,被稱之為“古都”,其中耳熟能詳的包括西安(西周、西漢、隋、唐等超過13朝)、洛陽(東周、東漢、曹魏等超過6朝)、南京(東吳、南朝四國、東晉、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北宋、金)、鄭州(夏、商、鄭、韓)等等。

這些城市能夠成為“古都”,在於歷史上多次被定為首都。終結無非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或盤龍臥虎,集聚靈氣;或交通要隘,通南北船馬;或物產豐富,資源豐碩。成為“國都”首選城市。

然而有這麼一座城市,佔據天時地利,無論是交通還是資源,都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名稱頻繁出現史書之中,既發生過慷慨悲壯的大事件,也留有蕩氣迴腸的詩賦,甚至多次出現在武俠小說之中,集”金戈鐵馬,快意恩仇,詩情畫意”為一體。屢屢被提議作為“國都”,但又屢屢陰差陽錯,扼腕嘆息。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襄陽,一座先天不凡,後天卓越,然而卻“運氣欠佳”的千年古城。

襄陽在春秋時期為樊國、鄧國的領地,所以一直被簡稱為樊鄧。在秦朝時期南界隸南郡,北界隸南陽郡。東漢建安時期,曹操置襄陽郡,南北朝時期為雍州,後又改名為襄州,到了隋朝,廢府仍稱襄陽郡,唐朝為襄州,隸山南東道(昭明臺本名山南東道樓)。宋朝為輔郡,隸京西路,元朝改為河南江北行省襄陽路。明初為湖廣行省襄陽府,後改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清朝為湖北布政司襄陽府。

作為軍事重鎮,襄陽地理位置極其特殊,位於北緯31度,東經112度附近,無論東西還是南北,都位於中國中心地帶,北接武當山、桐柏山脈,西部為荊山山脈,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漢江平原,東部為低山丘陵區。江漢環繞而過,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其戰略地位堪稱絕佳,以其為核心,輻射中華大半個區域。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正因為襄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曾有六次被建議立為國都。

第一次是南北朝時期北魏時期,孝武帝元修被權臣高歡扶持為帝,後兩人關係決裂,元修心生怕意,本意打算遷都襄陽,然而被其他大臣裹挾到了長安投奔了宇文泰。而後高歡以元修棄國為由,另立皇帝,至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第二次是唐朝初年,北方突厥勢力肆虐邊境,對長安造成了嚴重威脅,為避戰亂,李淵決定“焚長安而不都”,並遷都襄陽。派遣中書侍郎考察建都具體位置。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表示了同意,唯有秦王李世民強烈反對,提出拒突厥於國門之外,遷都之事最終不了之。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第三次則是唐朝末期,黃巢大起義之後,軍閥專權,大唐帝國搖搖欲墜,國子監博士朱樸“上書言當世事,議遷都”,提出放棄長安,遷都襄陽。其理由同樣是襄陽優越的地理環境,“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廣浚漕渠,運天下之財,可使大集。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然而受軍閥朱溫挾持,遷都失敗。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第四次到北宋年間,欽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首府開封岌岌可危。南道都總管張叔夜(水滸中有出場)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然而欽宗優柔寡斷,遲遲未決。第二年金兵攻破開封,徽欽兩帝被俘,北宋宣告滅亡。(自作孽不可活)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第五次隔得不久,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登基,之前反對遷都襄陽的李綱,苦勸遷都到襄陽。理由是襄陽雖靠近前線,但佔據地理優勢,利於防守反攻。遺憾的是趙構怕死,想都不想否決這個提案,連夜逃到杭州,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可氣可惱)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天道輪迴,這次輪到了金國遷都,末代皇帝金哀宗完顏守緒雖努力抗擊蒙古,然而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無力迴天。在放棄汴梁之後,本打算退往襄陽依據天險反攻,然而內憂外患,不得不逃竄到蔡州,最終氣急攻心自縊而亡,金國隨即滅亡。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歷代帝王之所以多次考慮遷都襄陽。首先在於歷代政權主要敵患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天生彪悍好鬥,讓不善於騎射的中原地區發自內心的懼怕。面對北方威脅,無論是長安還是開封,甚至北京,都極大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制約,其靠近邊界,緩衝空間小,若國力強盛還好,反之國力衰老,一旦北方有戰事發生,毫無無無天險可守,很容易導致滅國之災。(明朝滅亡就是這樣的情況)

相比之下,襄陽地區之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就在於一有漢江天險可守,二有漢江平原豐盈物產支持,歷年來不斷加固的防禦工事,襄陽佔據天時地利,成為最難攻打的城市,擁有中國最寬護城河,被譽為華夏第一城池。且交通便利,通南北東西各地,既有利於人員遷徙安置,也利於物資配送。退可守,進可攻。說其死天下中心也不為過。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襄陽有如此優越的條件 ,卻屢屢未能成為古都,訴其原因不是因為城池不堅,物產不豐,而在於人心。

但凡亂世遷都,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皇權羸弱,社稷將傾,襄陽地區諸多的長處往往也成為最大的“壞處”。遭到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反對。

沒有那個權臣或者軍閥勢力願意讓傀儡皇帝離開控制,放飛自由,開設新基地搞發展。禁錮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決策。所以遷都更加安全的襄陽,顯然不可取,註定只是弱勢方的一廂情願。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即便是一代聖君李世民其反對遷都,不僅僅是拒外敵於國門外的強硬態度,更出自私心,拒絕遷都,反擊突厥,能讓他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以及最關鍵的兵權,同時得到關隴世族的支持,為之後的“玄武門之變”積蓄力量。

站在“馬後炮”的眼光看待歷史這幾次沒有成功的遷都,可以發現這些朝代的滅亡都與遷都未成有著莫大關係。不遷都,在外敵不能徹底解除威脅的前提下,一旦被扼住交通要道,物資運輸就會被徹底切斷,地方的資源匱乏導致連鎖反應,最終威脅到了政權的穩定,從而走向滅亡。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然而如果真的遷都襄陽,歷史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轉折呢?

歷史終究不復返,臨漢遠眺東逝水,任由後人談笑中。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六次險些成為“首都”,卻因為“太合適”又被否決的古城襄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