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爲何敢起兵造反?原來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個規定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江山永固,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倚為屏障,以防朝政大權落入奸臣之手。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剛死不到一年,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那麼,在古代宗法社會森嚴的禮制當中,燕王朱棣為何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行悖逆之事呢?其實,燕王朱棣起兵是由合法的理由的,這個理由恰恰是朱元璋制定的一條家法。

朱棣為何敢起兵造反?原來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個規定

朱元璋當朝時期,為了訓誡子孫後世江山來之不易,親自帶人編寫了《皇明祖訓》,對後世子孫的言行進行了規範和約束,希望他們恪盡職守,共同捍衛朱明江山社稷。朱元璋死後,他的嫡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成為了明朝第二位皇帝,史稱明惠宗或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時期,礙於藩王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嚴重影響了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於是就開始實行削藩政策,先後削除了五位叔叔的藩王爵位。

朱棣為何敢起兵造反?原來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個規定

當時,燕王朱棣是明朝眾多藩王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在眼看朱允炆的屠刀將要落在自己頭上之時,選擇了先下手為強,起兵造反。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必然會被世人認為是反賊,因此苦於沒有起兵的合法理由和藉口。於是,朱棣找遍各種律規條文,終於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找到了一句話——“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朝廷出現奸臣亂政的情況時,藩王們有舉兵清君側的權力。

此後,朱棣以此為理由,職責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藉口,起兵靖造反。朱棣“靖難”的口號,代表著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一下子把自己擺在了正義的一面。最終,經過長達三年多的戰爭,朱棣笑到了最後,成功將侄子朱允炆趕下了皇位,自己以小藩入大宗,當上了皇帝,從此改變了明王朝的歷史走向。

朱棣為何敢起兵造反?原來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個規定

那麼,朱元璋為何會在《皇明祖訓》中有這樣貽害後世的規定呢?他的真實用意是什麼呢?其實,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完全是對朱元璋《皇明祖訓》內容的斷章取義,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是這樣規定的——“(靖難)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也就是說,朱元璋最初的意思是,藩王有起兵靖難的權力,但是沒有說藩王可以當皇帝。因此,朱棣雖然通過靖難之役奪得了帝位,但在後世人眼中,朱棣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反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