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如何做倉位管理

投資大師如何做倉位管理?

1,

格雷厄姆

建議防禦性投資者,

股票比例介於25~75%之間。

或者中庸傻瓜一點,

始終保持50:50。

何時25%?何時50%? 何時又提高到75%?

◆ 道指的股息率/AAA債券利率 ≤1/3,

降低股票比例到25%

◆ 道指的股息率/AAA債券利率 ≥ 2/3,

恢復股票比例到50%

◆ 道指的股息率/AAA債券利率 ≥ 1.0,

提高股票比例到75%。

格雷厄姆還建議投資者可通過買低賣高方法從中獲取利潤。

(原文:事實上,

古典的“精明投資者”的定義是“在其他人都拋售的熊市中購入,

在其他人都購入的牛市中拋出的人”。)

2,

卡拉曼的基金,

常年只有50%的倉位,

卻獲得30年年化超過20%的收益率,

且只有3年虧損,

虧損低於10%。

安全邊際,

是他制勝法寶。

只有當市場出現足夠多且足夠吸引力的股票時才可能提高到較高的倉位。

(類似於“ETF拯救世界的全市場底部”)

3,

巴菲特

老巴經常在牛市後期跑輸標普500,

但是在熊市中卻鮮有虧損記錄。

①,

跑輸指數的原因,

因為牛市後期倉位很低。

熊市不虧的原因,

緣於前期降低倉位,

有大把現金用於後期“ 抄底 ”~絕不接估值下殺的刀子。

②,

當某一年獲得驚人的收益率,

就像打橋牌時一連拿到13張黑桃,

你叫到大滿貫。

但是繼續繼續打下去。

我們也會有運氣不好的時候。

◆ 均值迴歸:好運氣和壞運氣,

總是接踵而來。

ETF拯救世界也總結過,

A股近20多年從來沒有連續上漲超過三年的,

也沒有連跌3年的。

③,

“歷史不會重演,

但劇本難免相似。

優秀的投資人瞭解股市的歷史,

因此能看到週期的相似之處,

知道該規避什麼。

用犯錯來吸取教訓的代價太高昂了,

投資人最好能從別人的錯誤中學到教訓。

(這不就是前面格雷厄姆說的“精明的投資者低買高賣嗎”)

④,

與債券相比,

股票沒有吸引力了。

(可以看出巴菲特受格雷厄姆的影響力有多大)

1969年關閉合夥人公司時,

巴菲特指出當時股市前景相當差,

投資生涯中前所未見的現象。

他認為未來10年,

股票的投資報酬與免稅低風險的地方政府公債相近,

這真的是一種異常現象;

結果是:1969年12月31日,

道瓊斯指數是800.36點,

到了1979年12月31日僅僅為838.74點;標普500指數1969年5月31是104.6點,

而1979年5月31日的指數為99.73點;

同期工業產出的同比增幅為34.7%。

在多數市場環境下,

投資人必須捨棄股票投資相當可觀的部分報酬,

才能換取債券投資提供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巴菲特提醒合夥人:投資的目標是儘可能冒最少的風險,

爭取最高的稅後報酬率。

這個目標靠投資股票、

債券、

還是其他東西達成根本不重要。

投資人不必總是偏好股票,

哪個資產能達成投資目標就買什麼。

(看到這一段,

我想起ETF拯救世界2008年投資債券獲得30%收益率的事情)

⑤,

1970年:標普500,

92.15點,

利潤5.36,

市盈率=17.20倍;國債收益率高於6%以上。

投資大師如何做倉位管理

股票相比於無風險的國債,

毫無風險補償。

1966-1982年間,

美國國債收益率中樞不斷上升的過程,

背後的原因正是當時通貨膨脹的大幅上漲。

⑥,

巴菲特指標~證券化率:

2001年《財富》雜誌:

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指標=股票總市值/GNP “從宏觀上講,

定量分析根本不需要複雜。

這個比率在揭示你所需要知道的事情上有一定侷限性。

但是,

這可能是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單一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