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輝:武城山古廟建造史考證

開縣(開州區)武城山的中寨之上系古廟建築群之地。其古廟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勻稱,結構合理,式樣美觀。整個古廟建築群分為 大殿:祖師殿(也稱主事殿)、玉皇殿、凡中國百姓中所信奉的神仙偶像均在此古廟內有其自己的神聖之位。按現存的古廟遺址測算,其古廟建築群建築面積約有1300平方米。那麼,在這如此荒漠、邊遠僻靜的大山上,如此規模、極具信仰力的古廟建築群是在哪朝哪代建造的呢?當地的人們有多種說法:

有明代建造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是明代農民領袖李自成兵敗北京後,其餘黨四散下鄉避難逃於此山中組織所建;

清代建造說:持此種觀點的人認為是清代的太平天國、宗教領袖洪秀全兵敗後的餘黨逃於此山所建。

前一種觀點現尚無據查考,因而不能使人信服,只能是民間傳聞罷了。

2003年當地人民自發性地重修武城山寺廟時,在原古廟地址下挖掘出來了一塊石質“公德碑”。其上清楚地記錄了與武城山古廟建造時間有關的最為完整、極為珍貴的史料(此碑現已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武城山寺廟內)。其碑文如下(豎排,按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之序閱,括號內之“名”為作者所加):

(名 )傳 古 萬

加 各 發 同 張 為

慶 出 心 男 德 喜

十 大 修 張 惠 施

五 二 腰 本 同 功

年 千 卡 忠 立 緣 德

四 二 路 等 蔣 行

月 百 一 氏 善

立 文 條 人

這是一塊記載著為修建武城山寺廟時由私人捐款打通武城山腰卡路的“功德碑”(萬古傳名碑)。其碑文對了解武城山寺廟的建造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從該碑文的形式、內容上看,武城山寺廟的修建同今天一樣,均系由民間自發組織所為,至少開始初建系民間自籌資金、自投勞力修建。

該碑文在選擇碑料上隨意,文字刻寫上拙劣,無論是從文字的敘述上,還是從行文格式上都與武城山前後山門、寺廟上的刻寫文字相形見絀。甚至在碑文上還出現了漏寫和錯別字現象,如“

加慶”之“加”,應為“嘉”“發心修腰卡路一條”中的“發心”應為“發善心”,全句應該是“發善心修腰卡路一條”;“各出大二千二百文”應為“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足見書寫者系民間文字功底疏淺之人。由此推知,武城山寺廟的初建系當地民間自發所為。

按今天的理解,該碑文的意思為:

其一:為喜施功德,行善人張本惠同緣蔣氏、同男張本立、張本忠等,發善心修腰卡路一條,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

嘉慶十五年四月立

其二(淺譯):為喜施功德,行善人張本惠同其妻子蔣氏、長子張本立、次子張本忠等,發善心修腰卡路一條,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

嘉慶十五年四月立

“嘉慶”為滿清王朝的第7個皇帝,廟號仁宗。系乾隆(弘曆)皇帝的第十五子,嘉慶名為“顒琰”,於乾隆60年(公元1795年)9月立為“皇太子”,乾隆61(公元1796年)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顒琰即位,尊乾隆(弘曆)為太上皇,改元“嘉慶”。嘉慶4年(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弘曆)皇帝卒,顒琰親政。

嘉慶15年4月,應為公元1810年4月,即武城山寺廟始建時間為“1810年4月”,其建寺廟歷史距今已有196年了。

原寺廟建築已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為毀滅,除古廟地基遺址尚存外,其餘所有寺廟法器蕩然無存,寺廟磚瓦處處皆是,石刻雕塑處處可見。但令人欣慰的是通往寺廟的前山門現仍完好無損的保存著,門上的大小文字、繪畫資料清晰可見。石山門對聯恭正,字體遒勁大方,內容形象深刻,概括生動具體,繪畫技藝惟妙惟肖,形態自然,栩栩如生,後山門雖有人為的損毀,但全貌無恙,古風猶存。

兩座石山門的建築,無論是從建築藝術上、還是從書法藝術上、繪畫技藝上,都代表了近200年前武城山人民的勤勞勇敢和無限的聰明才智,反映了武城山附近人民虔誠的精神信仰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武城山石山門高雅的建築藝術,是武城山附近人民勤勞、勇敢、聰明的結晶。(2006年12月10日上橋中心小學第一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