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震撼」歸來

新華社三亞10月16日電(記者劉鄧)歷時54天,行程7292海里,16日,我國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成功完成各項任務,從馬裡亞納海溝海域返回三亞。本次科考充分驗證了多個國產深海裝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取得多項國內首次和國際首次的科考成果。

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首席科學家包更生介紹,此次科考主要有兩項任務:深海裝備海試和科考作業。科考隊在深海裝備與技術、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與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個學科方向取得豐碩成果。

深海裝備方面,兩臺海翼7000米級深海滑翔機連續作業46天,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長時間連續穩定工作的深淵級滑翔機;鎂海水燃料電池開展了2次萬米試驗,成為國際上首次在萬米深淵開展試驗的新型金屬海水燃料電池;“海角”全海深著陸器坐底26天,是目前國際上著陸器在深淵環境下單次作業時間最長的;全海深陶瓷耐壓艙高清攝像系統7次下潛超過萬米,最大工作水深10910米,是國際上將陶瓷材料作為攝像機耐壓艙體的最大工作水深;全海深透明陶瓷視窗高清攝像系統3次下潛超過萬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2米,該攝像系統的視窗材料首次採用透明陶瓷材料,其工作水深突破現有國際記錄;全深海聲學定位信標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全海深著陸器水聲定位的試驗性應用。

此外,海鬥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實現我國首次萬米高清視頻直播;首次實現了我國4500米級深度人工氣爆震源海底地震波原位激發等。

科考成果方面,在國際上首次誘捕獲得全程低溫保存的7000米級3條獅子魚樣品和9000米級2只糠蝦樣品;國際上首次在7012米水深發現索深鼬䲁屬魚類,這是已知該屬存活的最大深度;國際上首次在同一潛次實現全海深垂直分層水體微生物原位富集與固定取樣,最大深度10890米。

國內首次獲取10898米含上覆水未擾動的沉積岩芯;國內首次獲取位於帕裡西維拉海盆東部海山鏈和馬里亞納弧後張裂區的岩石樣品,為揭示馬里亞納俯衝帶南部構造演化與岩漿作用提供重要依據;在國內首次獲取了馬裡亞納海溝與雅浦海溝之間關鍵通道的斷面水文數據和水體樣品。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認為,本次科考表明中國能在深海深淵領域開展全方位的裝備海試、科學考察工作,有能力引領世界深海深淵的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

本次科考隊共有成員59人,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等9家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