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民網首次發聲:把「合理懲戒權」還給老師!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老師該如何管學生?

近日,有媒體專門就此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77.9%的受訪者支持教師用適當的方式管學生。

私下批評、適度當眾批評和通知家長是接受度較高的的方式。

1

嚴家出好兒,嚴師出高徒

中國人歷來講求“嚴家出好兒,嚴師出高徒”。

“嚴”可謂是對師者的基本“人設”。漫漫人生路,道路多險阻,遇見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實乃一大幸事。古今中外,那些在各自領域內有所作為的佼佼者,多有“嚴師”相伴。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在王羲之的鞭策下,王獻之練字磨盡18缸水,終成書法名家;在福樓拜的嚴格要求下,莫泊桑苦練小說基本功,終成一代文豪;在華羅庚的朝督暮責下,陳景潤潛心鑽研,終成數學大家……

師者的嚴格,增強了學生的自制力,也釋放了學生的潛能,所謂“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2

嚴是愛,寬是害

反觀當下,我們的校園教育似乎正患上一種“軟骨病”。

對學生罰站不敢罰久,批評不敢說重;只要家長一來鬧,學校多半處於弱勢,接著老師被要求寫檢討、扣工資……

現在,甚至連“老師管學生”這樣天經地義的事都要搞個調查來尋求輿論“支撐”,足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俗話說“嚴是愛,寬是害”,在教育上寬容放縱,只能讓孩子愈發放飛自我。

一方面: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倘若在學校還不受管,勢必愈發乖張任性;

另一方面:學生如同樹苗,如果沒有必要的懲戒示其規矩和底線,極易長成“歪脖子樹”。

校園教育的“軟骨病”,看似是對孩子的“呵護有加”實則是另一種不負責任。

3

教不嚴,師之惰

管學生,是老師的權利,更是義務,“不瞭解懲戒,老師就放棄了一部分自己應盡的職責”。

可現實中,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下手中“戒尺”,化身不得罪學生的“好好先生”,顯然有著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相互不信任。

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以至於養成了玻璃心:似乎自家的孩子誰也碰不得說不得,語氣稍重就是“變相體罰”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家長杯弓蛇影,老師如履薄冰,這種信任感建立不起來,管學生就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成為老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無奈藉口。

4

懲戒要有尺度、溫度、限度

懲戒是人生成長中的一味良藥,它可以使人清醒,在歧途上止步。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對教師而言,主要是把握懲戒的尺度與方法,明確懲戒的目的是使學生健康成長,而不是洩私憤。

懲戒應以良知為前提,以信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給予學生幸福快樂的生活。

懲戒應注意“尺度”。

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懲戒的對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在進行懲戒教育時一定要注意尺度,切忌因一時衝動導致“懲戒過度”,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如何把握懲戒的尺度呢?我們可以借鑑國外一些有效的懲戒經驗。

懲戒應帶有“溫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懲戒,作為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種,要想真正實現最終的教育目的,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愛。真正有效的懲戒教育,不僅要有嚴格的 “尺度”,更要有適宜的“溫度”。

單一的“物理懲戒”除了粗暴地給被懲戒者帶來肉體上的痛苦,還極有可能在他們的內心播下仇恨的種子,這無疑與我們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关注|人民网首次发声: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教師對學生進行懲戒教育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不要超過尺度。

二是懲戒結束後,必須做好關心、溝通工作。

儘可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說,在實施懲戒教育時,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受到懲戒的原因,更要讓學生明白老師實施懲戒教育的根本目的,努力使懲戒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懲戒必須設定“限度”。

相對於其他教育手段,懲戒教育其實是一種“非常規”的方法。作為“非常規”的教育手段,其使用自然應受到一定的限制。從適用對象上看,應該進行一定的篩選,也就是說,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接受懲戒這種教育手段。

教育不能“一味發糖”,也不能僅是“辭嚴色厲”,摒棄這兩種極端思維後,或許還有一條“中間道路”,

那就是把“合理懲戒權”還給老師。

保證老師“戒尺拿得穩,腰桿挺得直”,加強師生、家校之間的信任感,應成為整個社會努力的方向。

來源 | 北京日報、人民網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