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法、理、情并重的杨自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道之以德——法、理、情并重的杨自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道之以德

鄞(yín)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jì)颜。

鄞县人杨自惩,最初做一名县吏,心地仁厚,处事以法为原则且公正无私。当时的县令非常严厉,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打得囚犯浑身是血,但县令的怒气还没有消散,杨自惩跪下为囚犯求情,也为县令缓解怒气。县令说:“只是这个人触犯法律违背天理,不由得人不生气。”杨自惩叩头说:“如果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果查清他们犯罪的实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高兴。高兴尚且不可以,更何况发怒呢?”县令听了之后,脸色便缓和了许多。

道之以德——法、理、情并重的杨自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鄞县人杨自惩,最初做一名县吏,心地仁厚,公正无私。当时的县令非常严厉。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致使血肉模糊,血流不止,但他仍然怒气未消。面对犯罪的囚犯,县令难以遏制内心的愤怒,对其施以重刑,以示惩戒。但相对于刑法,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注重德治。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杨自惩看到鞭打囚犯的血腥场面,于心不忍,跪倒在地替囚犯求情,为县令宽舒愤怒。县令说:“此人违背法律天理,让人无法不生气。”

道之以德——法、理、情并重的杨自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杨自惩叩首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果能弄清他们的实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欣喜尚且不可以,更何况发怒呢?”杨自惩借用《论语》中曾子之言劝解县令,百姓之所以有犯法行为,可能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的政策措施有了偏差,其中必有隐情。没有谁愿意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的。对于他们要有怜悯之心,得知案件的实情后,就应该哀其不幸。县令听后,神情马上缓和了许多。

---弥勒内院看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