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散文|张望故乡:梦中不分东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会飞!

望乡

▓ 张强

回故乡临泽探亲时,我时常像小时候一样,站在镇中的一个古老的十字路口,望着身边南来北往、行色匆匆的乡亲,有时会感到茫然,我该何去何从呢?

不妨向东。

向东望去,有一个称之为安乐寺的庙宇,这个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人祸的庙宇,我童年时代就听长辈说过它曾经的繁华,真正见到它在原址上重新建好,大约是十大几年前的事,盛世修庙,乡乡镇镇,大同小异。

张强散文|张望故乡:梦中不分东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会飞!

住持种的是洛阳牡丹

我现在生活的古镇邵伯有一个居士,凭一己之力把邵伯古镇上曾经有过的梵行寺也重建好了,而且与家乡重新的庙宇的规模差不多,有一点不同的是重建梵行寺庙宇的住持原籍是河南洛阳人,她在庙宇可以种花的地方,种上了牡丹。这牡丹一到春天,绽放得煞是惹人喜爱。

当然,我对故乡的庙宇,也有印象深刻的。比如晨钟,因为故乡的老宅距庙宇不远,我偶尔带着妻儿在故乡小住时,钟声会传到耳朵里,躺床上听着听着,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这是生活在当下吗?我还是那个从前在镇上三条街闲逛,在有运动服装卖的百货商店里流连而掏不出银子购买的强子吗?

不妨向西。

向西,走不了多远,就有一个临泽人民影剧院,当年电视机未普及,看电影,看扬剧,听扬州评话都得买票入场,没有工作的时候,买票入场,无疑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不能这样;有了工作以后,自己买票又不熟悉售票员,买票看戏距离那么远,效果差强人意。当然也有一些难忘的事,记得我还没有工作前,听过一个扬州评话,舞台上的演员惊堂木一拍,就把听众的魂给吸走了,一直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觉得不过瘾,但是“下回分解”是什么我永远不会知道了,因为第二天的晚上没有买票去听,天天买票听戏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

张强散文|张望故乡:梦中不分东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会飞!

在老街上奔跑

也不妨向南。

向南是中街,一路前行有药房,二合饭店,有新华书店,印象当中在中街的餐馆里吃过一碗面,现在想起还觉得要流口水,那肉汤下的面条,那面的蒜花,还里面的虾米酱油什么的,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经济条件限制,我一顿估计也许能吃上两碗。不说餐馆了,因为除了吃还多少有点追求不是,还得有诗和远方不是,记得我在待业期间,有一次为一个企业帮工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的,挣了人民币1.2元,而新华书店里有一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要2.4元,这下就只能先买上册,真要感谢那个时代,上下册可以拆零卖,至今上册里苏东坡辛弃疾等名家的诗词还能背得出不老少,有这样的“童子功”,还得多亏书店把这个上册卖给我。

张强散文|张望故乡:梦中不分东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会飞!

学士巷,为啥不叫博士巷呢?

也不妨向北。

向北就是古镇有名的后大街了,这条用石板铺就的大街,有不少故乡的文人墨客都曾尽情地描绘过它,描绘过它的美好或繁华。的确,这条街上,有编竹篮子的,修手表的,做酱菜的,拍小照的,卖熏烧的,生活之中仿佛应有尽有。曾几何时,在这个街上我走得最勤,因为在这条街北头有母亲曾经租用的一个门面,用来帮南来北往的人修理夏天穿坏的塑料凉鞋,每天早出晚归,收工时,我会去她工作的地方,帮劳累了一天母亲拎回媒炉,从她工作的地方到我家后大街40号差不多是这条街的三分之二了,一路上我闷着头,快步向前走,其间要换二三次手,才能到家。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有工作了,母亲也就不在上街,那一段后街上讨生活的往事就成了回忆。

往事悠悠。有时候,我会在梦境里回到童年,依旧站在故乡古老的十字路口,任凭父老乡亲怎么打量我都不开口说话,任凭晚风吹开我的衣衫也不去理会,感觉有小伙伴来追我的时候,就会不分东南西北地奔跑起来,仿佛在古老的街道上自己会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