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预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在“走钢丝”,违约可能增加

高能预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在“走钢丝”,违约可能增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巨额隐性债务,或预示平台违约数量增加。

2018年10月16日,标普全球评级发布报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高悬,或预示融资平台违约增加。

在上述《报告》中,标普认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可高达4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0万亿美元)或更多。而要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激增,首先要清楚地方政府的存量隐性债务规模以及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积累了大部分的隐性债务。

标普全球评级分析师吕岚表示,尽管需要坚定的化债计划,但收效甚微。这座债务“冰山”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

财政部下达的年度地方债务限额低于地方基建投资的需求,而这些项目将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因此许多地方政府仍准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基建或公益性项目融资。而从2015年至2017年下半年,银行大举放贷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以及非标融资渠道(如融资租赁等)的存在更加导致了融资平台债务的激增。

吕岚认为,政府不会对这些隐性债务承担直接偿付责任。政府不想将这些隐性债务纳入预算进而为融资平台“买单”,并将对地方官员的类似行为追究个人责任。因此,“二次债务置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像2015-2018年期间那样将隐性债务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可能不再发生。

现在,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都在“走钢丝”,力求在去杠杆和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企之间取得平衡,而宏观经济近况使它们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标普预计,地方政府对其融资平台的支持将逐渐下降。也正是由于这一过渡期风险,标普于2018年9月12日下调了七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我们认为政府和市场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抱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而融资平台违约数量预计也将上升”。

标普认为,政府将继续大力整治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的违规行为。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正在上升。尽管地方政府为其融资平台“兜底”的意愿仍旧强烈,但其提供及时且充分救助的能力将会受到制约。

吕岚表示,他们预计有三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成为最薄弱环节:

1、那些地市级或区级政府的融资平台,这些地方的政府财力较弱,对当地国企的监管也较松懈。

2、那些市场属性较强的融资平台,它们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正不断下降。

3、那些短期债务和‘影子银行’债务或融资租赁规模较大的融资平台,这些平台面临着高企的再融资风险。


高能预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在“走钢丝”,违约可能增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