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在几乎被男性占据的哲学界,有这么一位女王般的存在:

她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古典学家,至今出版了20多本著作,发表了500多篇文章,被全球57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去年,她被委派讲授“杰斐逊讲座”,这是美国政府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嘉奖;

她不仅在活跃在学术界,对各种现实问题也充满了深切关注,曾用对柏拉图著作的解读为同性恋者争取不受歧视的权利,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她从不吝啬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长期保持长跑锻炼的习惯,70岁的她,依然身形健康紧致,衣着品位优雅,去搜索她的照片,每一次亮相都是闪光的。

她就是玛莎•纳斯鲍姆。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手臂线条也太美了吧

要活成纳斯鲍姆这样,需要多强大的意志和能量?然而,这位哲学女王恰恰对研究人的脆弱性情有独钟。她在成名作《善的脆弱性》中说:“人唯其脆弱,才有力量,才有美,才有卓越和高贵。”

《善的脆弱性》的中文版收录于“人文与社会译丛”,初版于2007年,曾绝版多年,一直是读者询问度最高的一本书,本月终于以全新面貌再版。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善的脆弱性》

译者: 徐向东 陆萌

修订:徐向东 陈玮

在这本书中,纳斯鲍姆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关注的是人类生活中那些无法控制的运气,无法抑制的感情,无法解决的道德冲突,人既然做不到计算和掌控一切,那么如何与不确定性安然相处?如何与脆弱握手言和?


以下文字选自《善的脆弱性》导读

婚姻与生育,令她初尝人类生活的脆弱

《善的脆弱性》最初的写作冲动,与纳斯鲍姆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并备受父母宠爱的纳斯鲍姆在进入大学之前未曾体会过人类生活的脆弱。但是,她的婚姻令她首次有了这种感受。在纽约大学求学期间,纳斯鲍姆在希腊语写作课上结识艾伦·纳斯鲍姆并与他相爱,大学毕业后两人就结了婚。作为印欧语言学家和古典语文学家的艾伦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但是,纳斯鲍姆的父亲对犹太人持有偏见,认为犹太人粗俗不堪,因此不赞成这场婚姻并拒绝参加婚宴。纳斯鲍姆一下子从父亲眼中的宝贝女儿变成叛逆的孩子。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中学时代的纳斯鲍姆

1972 年,纳斯鲍姆怀孕了,此时她刚刚被选为久负盛名的哈佛学者学会成员。她寻思其他学者会这样看她:“我们让一个女人进来了,但她做了什么呢?——出去怀了一个小孩。”更有甚者,在当选哈佛学者学会成员时,一位享有声望的古典学家给她写了一封祝贺信,其中说道,既然“female fellowess”(女学者)这个说法并不合适,那就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一位女性成员。然而,谙熟希腊文的纳斯鲍姆很清 楚:既然希腊语中与男性成员相对应的词是“hetairos”,她就可以被称为“hetaira”,而后者在希腊语中并不是指“女性成员”,而是指受过教育的高级妓女。这种看待女性学者的另类眼光让纳斯鲍姆很不自在,因此下定决心要自强不息——甚至在临产期还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带进医院进行研读。生完孩子一周之后,她就出现在了工作场合。“我要让每一个人都看我还在工作。”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在女儿十几岁的时候,纳斯鲍姆与艾伦结束了婚姻。她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她离婚的理由,不过,她明确地意识到,艾伦理所当然地认为照看孩子是女性的义务,与此相比,女性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追求应当退居次要地位。她后来写到,甚至“在善良正派的男人当中,还是有些人没有为生命的惊喜做好准备,在碰到照看小孩之类的问题时,他们的良好意愿就搁浅了”。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

作为女性,在婚姻和学术职业生涯中,纳斯鲍姆深切地体会到,在追求一种她所认同的好的生活的过程中,势必充满了道德冲突。因此,她不同意康德的一个核心观念:只要有了道德上好的意愿,就绝不可能陷入在伦理上遭受危险或受到威胁的境地。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这正是《善的脆弱性》所探究的问题,纳斯鲍姆试图以古希腊悲剧作品为背景来探寻答案。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点击书名即可购买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

译者: 张竹明 / 王焕生

按照纳斯鲍姆对人性的理解,人本质上是一种有所需求、有所依赖、有所依恋的存在者,人类的善也是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就此而论,对人类特有的好生活的追求在本质上就是脆弱的,这个事实在古希腊悲剧作品中被深刻地揭示出来。悲剧作品强调人类生活中的偶然因素,例如我们与自己所爱的人和朋友的关系,我们渴求在世上获得权力和成功的愿望, 等等。在古希腊悲剧作家的描述中,运气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好的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实现活动、友谊和爱情之类的关系性的善以及某些外在善共同构成的。

尽管人类被赋予了理性规划和理性慎思的能力,但人类生活在很多方面还是可能会顽固地抵抗理性规划和理性慎思。如果人类的善本来就具有一种不可还原的多样性,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无法用某个单一的一元论的“主导价值”来加以衡量并予以解决,那么价值冲突在人类生活中就是持久且永恒的。

在《善的脆弱性》中,纳斯鲍姆接受了悲剧作家的见识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论,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论证得出了如下结论:若不首先承认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人类生活中好的东西就得不到充分实现。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真人秀《粉雄救兵》


因此,纳斯鲍姆所赞美的生活状态是:承认情感需要,接受不完美,袒露自己,暴露脆弱,勇敢地面对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着的真实处境,不断追求人特有的价值,正如她所说的:

成为一个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性、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尽管那些事物会使得你在格外极端的环境中被击得粉碎,而陷入那种环境还不是你自己的过错。如下说法都表达了一些关于伦理生活的人类条件的重要看法:这种生活的根基就在于信任变幻不定的事物,就在于愿意被暴露在世界中,就在于更像一株植物,而不是一颗宝石。

别人都想像她一样强大,她却说,人最可贵的是脆弱

享誉西方思想界三十年的当代经典

历时两年修订译文 新增三万字导读

兼具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文本解读、深邃的哲学思考与才华横溢的写作技艺,这种罕见的综合品质是纳斯鲍姆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问世三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学与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中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堪称当代经典。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在运气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古代与现代之间,有一条久已废弃的秘密通道,纳斯鲍姆从“善的脆弱性”入手,带领我们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不仅走通了这条路,而且给我们重构了一个异常迷人的古希腊伦理世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