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在幾乎被男性佔據的哲學界,有這麼一位女王般的存在:

她是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和古典學家,至今出版了20多本著作,發表了500多篇文章,被全球57所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去年,她被委派講授“傑斐遜講座”,這是美國政府對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嘉獎;

她不僅在活躍在學術界,對各種現實問題也充滿了深切關注,曾用對柏拉圖著作的解讀為同性戀者爭取不受歧視的權利,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她從不吝嗇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長期保持長跑鍛鍊的習慣,70歲的她,依然身形健康緊緻,衣著品位優雅,去搜索她的照片,每一次亮相都是閃光的。

她就是瑪莎•納斯鮑姆。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手臂線條也太美了吧

要活成納斯鮑姆這樣,需要多強大的意志和能量?然而,這位哲學女王恰恰對研究人的脆弱性情有獨鍾。她在成名作《善的脆弱性》中說:“人唯其脆弱,才有力量,才有美,才有卓越和高貴。”

《善的脆弱性》的中文版收錄於“人文與社會譯叢”,初版於2007年,曾絕版多年,一直是讀者詢問度最高的一本書,本月終於以全新面貌再版。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善的脆弱性》

譯者: 徐向東 陸萌

修訂:徐向東 陳瑋

在這本書中,納斯鮑姆通過對古希臘文學和哲學文本的探討,關注的是人類生活中那些無法控制的運氣,無法抑制的感情,無法解決的道德衝突,人既然做不到計算和掌控一切,那麼如何與不確定性安然相處?如何與脆弱握手言和?


以下文字選自《善的脆弱性》導讀

婚姻與生育,令她初嘗人類生活的脆弱

《善的脆弱性》最初的寫作衝動,與納斯鮑姆自身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

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並備受父母寵愛的納斯鮑姆在進入大學之前未曾體會過人類生活的脆弱。但是,她的婚姻令她首次有了這種感受。在紐約大學求學期間,納斯鮑姆在希臘語寫作課上結識艾倫·納斯鮑姆並與他相愛,大學畢業後兩人就結了婚。作為印歐語言學家和古典語文學家的艾倫出生於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但是,納斯鮑姆的父親對猶太人持有偏見,認為猶太人粗俗不堪,因此不贊成這場婚姻並拒絕參加婚宴。納斯鮑姆一下子從父親眼中的寶貝女兒變成叛逆的孩子。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中學時代的納斯鮑姆

1972 年,納斯鮑姆懷孕了,此時她剛剛被選為久負盛名的哈佛學者學會成員。她尋思其他學者會這樣看她:“我們讓一個女人進來了,但她做了什麼呢?——出去懷了一個小孩。”更有甚者,在當選哈佛學者學會成員時,一位享有聲望的古典學家給她寫了一封祝賀信,其中說道,既然“female fellowess”(女學者)這個說法並不合適,那就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一位女性成員。然而,諳熟希臘文的納斯鮑姆很清 楚:既然希臘語中與男性成員相對應的詞是“hetairos”,她就可以被稱為“hetaira”,而後者在希臘語中並不是指“女性成員”,而是指受過教育的高級妓女。這種看待女性學者的另類眼光讓納斯鮑姆很不自在,因此下定決心要自強不息——甚至在臨產期還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帶進醫院進行研讀。生完孩子一週之後,她就出現在了工作場合。“我要讓每一個人都看我還在工作。”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在女兒十幾歲的時候,納斯鮑姆與艾倫結束了婚姻。她並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她離婚的理由,不過,她明確地意識到,艾倫理所當然地認為照看孩子是女性的義務,與此相比,女性對自己職業目標的追求應當退居次要地位。她後來寫到,甚至“在善良正派的男人當中,還是有些人沒有為生命的驚喜做好準備,在碰到照看小孩之類的問題時,他們的良好意願就擱淺了”。

善,為什麼不能保護我們?

作為女性,在婚姻和學術職業生涯中,納斯鮑姆深切地體會到,在追求一種她所認同的好的生活的過程中,勢必充滿了道德衝突。因此,她不同意康德的一個核心觀念:只要有了道德上好的意願,就絕不可能陷入在倫理上遭受危險或受到威脅的境地。

善,為什麼不能保護我們?這正是《善的脆弱性》所探究的問題,納斯鮑姆試圖以古希臘悲劇作品為背景來探尋答案。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點擊書名即可購買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

譯者: 張竹明 / 王煥生

按照納斯鮑姆對人性的理解,人本質上是一種有所需求、有所依賴、有所依戀的存在者,人類的善也是以這種方式構成的。就此而論,對人類特有的好生活的追求在本質上就是脆弱的,這個事實在古希臘悲劇作品中被深刻地揭示出來。悲劇作品強調人類生活中的偶然因素,例如我們與自己所愛的人和朋友的關係,我們渴求在世上獲得權力和成功的願望, 等等。在古希臘悲劇作家的描述中,運氣之所以能夠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好的生活是由各種各樣的實現活動、友誼和愛情之類的關係性的善以及某些外在善共同構成的。

儘管人類被賦予了理性規劃和理性慎思的能力,但人類生活在很多方面還是可能會頑固地抵抗理性規劃和理性慎思。如果人類的善本來就具有一種不可還原的多樣性,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無法用某個單一的一元論的“主導價值”來加以衡量並予以解決,那麼價值衝突在人類生活中就是持久且永恆的。

在《善的脆弱性》中,納斯鮑姆接受了悲劇作家的見識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經過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論證得出瞭如下結論:若不首先承認人類生活的脆弱性,人類生活中好的東西就得不到充分實現。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真人秀《粉雄救兵》


因此,納斯鮑姆所讚美的生活狀態是:承認情感需要,接受不完美,袒露自己,暴露脆弱,勇敢地面對自己作為人類存在著的真實處境,不斷追求人特有的價值,正如她所說的:

成為一個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種對於世界的開放性、一種信任自己難以控制的無常事物的能力,儘管那些事物會使得你在格外極端的環境中被擊得粉碎,而陷入那種環境還不是你自己的過錯。如下說法都表達了一些關於倫理生活的人類條件的重要看法:這種生活的根基就在於信任變幻不定的事物,就在於願意被暴露在世界中,就在於更像一株植物,而不是一顆寶石。

別人都想像她一樣強大,她卻說,人最可貴的是脆弱

享譽西方思想界三十年的當代經典

歷時兩年修訂譯文 新增三萬字導讀

兼具敏銳的問題意識、嚴謹的文本解讀、深邃的哲學思考與才華橫溢的寫作技藝,這種罕見的綜合品質是納斯鮑姆學術風格的最佳體現。問世三十年以來,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學與文學批評等多個領域中獲得了卓著的聲譽,堪稱當代經典。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哲學教授)

在運氣與正義、情感與理性、戲劇與哲學、古代與現代之間,有一條久已廢棄的秘密通道,納斯鮑姆從“善的脆弱性”入手,帶領我們拾級而上、撥雲見日,不僅走通了這條路,而且給我們重構了一個異常迷人的古希臘倫理世界。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