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了如皋長牌,原來竟有如此悠久的歷史!

整個南通地區自古以來都流行一種休閒娛樂方式,即打“長牌”,如皋人稱“來搭子胡或者來胡”。過去打紙牌均在冬閒和春節期間,舊時文化娛樂生活匱乏,來搭子胡成為唯一的娛樂活動,“手冷看紙牌,腳冷少路債”。

別小看了如皋長牌,原來竟有如此悠久的歷史!

如皋紙牌的歷史相當悠久,起源於唐朝後期。起初叫“葉子”,後逐步演變成“酒令葉子”。明初又演變成“數錢葉子”。明末化繁為簡併演變成有“文錢”、“十字”、“索字”、“萬字”的馬掉牌(俗稱麻雀牌)。清初時漸漸定型為所玩的長牌。

在如皋,上到百歲老人下到垂髫幼童甚是喜愛,長牌一摸,既豐富了生活又活動了大腦提高了智力,使得這一古老而趣味的棋牌遊戲得以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真可謂:不怕輸得苦就怕斷了賭!

首先看紙牌牌面的圖案設計就很精細、古老、美觀。紙牌的一端繪有:萬、條、餅的識辨圖案和一至九的數字標記。奇特的計數標記既不同於舊時的“草碼”,又不同於羅馬數字,更不同於阿拉伯數字,其源無考。它的形象便記易懂,就是目不識丁者也能很快看懂學會。紙牌的另一端多為古代人物形象。牌中分別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道教、佛教中的主要人物,如一至八條繪的是神話故事《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三、四、五餅分別是《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唐僧”和“孫悟空”。

別小看了如皋長牌,原來竟有如此悠久的歷史!

“唱牌經”也是紙牌文化的一部分,舊時有的老者邊來胡邊哼哼唱唱,近似山歌,歌詞七至十字不等。初唱時還有過門“哈、哈猶來的個到啊!”,“你的丈夫當的個新四軍,盒子槍背了好幾根,紅綢子汰到個腳後跟”。也有隨進出牌而唱,或出“三萬”時隨口唱“三萬人馬找不到王金標”,當然其中夾雜一些粗俗的黃段子,大概是為了調節打牌時的輸錢不快的心情吧。

打長牌靠的是智商,也不排除靠手氣,俗語說:“千日的胡師,抵不到當日的手局。”上手時,妙手偶得,信手拈來。窘境時摸的全是閒牌、廢牌。真可謂不服不行啊!

玩牌只是業餘消遣,玩者有度,雖是競技博戲,牌品是上,應端正心態。打紙牌畢竟是古老文明的娛樂遊戲,逢時過節、親朋相聚,打牌消遣,未嘗不可,但奉勸讀者娛樂莫賭,因賭博踏上不歸路的大有人在。有句民謠說“衝家的箸兒(骰子),盡家的寶,捧著紙牌慢慢了”。

如果能摒棄其“賭博”的糟粕,去玩味其豐富的民俗內涵,還是很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