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傷膝」是誤傳

太極拳“傷膝”是誤傳


很多人認為“太極拳鍛鍊會導致膝關節疾病”,這是一個誤區。

風溼病學會是世界上知名的骨關節疾病學會,根據大量的科學研究認為:膝關節疾病本身就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病變範圍廣、晚期功能障礙程度重等特點。膝骨關節疾病不僅帶來疼痛、功能活動受限,還會有情緒上的精神傷害。運動干預是其主要防治手段,並非各種運動都有益於膝關節。

如何既達到運動效果又能減少膝關節損傷風險是關鍵問題。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各種運動中,太極拳對膝關節的壓力相對較小。太極拳的步法對膝關節最高的反作用力是體重的1.2倍,而步行與慢跑時最大的反作用力可達體重的3倍以上。

所以說,太極拳可以改善下肢踝關節,特別是膝關節深部的肌群和神經控制靈敏性,當關節遇到潛在的力傷害時提供一種反射性的保護。

太極拳“傷膝”是誤傳

太極拳“傷膝”是誤傳!

掌握好太極拳拳架的要點是保護膝關節的關鍵。太極拳練習過程中拳譜要求:注意虛實陰陽轉換,以意導氣,以氣催力,拳架不能僵硬也不能鬆軟無力。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迎送相當,才能動作轉化靈活,緩急變換自如。由此可以得知,太極拳強調勁起於根,主宰於腰,行於手,由腳到腿、到腰、再到手,上下相隨。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打太極與膝關節磨損沒有必然聯繫!

那為什麼會出現太極拳習練者,特別是初學者,容易出現關節痛呢?大多數存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打太極拳前未做關節熱身活動

不少人忽視練習太極拳前的熱身運動,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多練一遍太極拳,直接進行套路練習。由於活動不夠充分就開始練太極拳,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還比較僵硬,做動作不慎就會造成膝關節扭傷,在以後練習時就成會出現疼痛現象。這和游泳時不做腿部熱身容易造抽筋的道理一樣。有些太極拳師本身不重視熱身運動,使學員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這是需要糾正的。

2忽視打太極拳後的休整和保養

太極拳的多數動作要求松胯屈膝,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鍛鍊,對腿部力量的要求較大,許多初學者(包括一些長期採用錯誤姿勢的練習者)在練拳時,四肢僵硬,雙腿重心移動時力不走襠,長時間練習後,腿部肌肉由於疲勞就會比較緊張。所以在停止練習後,要做好休整活動,注意肌肉的放鬆。這就像參加百米衝刺的運動員跑完後還要進行一段距離的慢跑一樣,使身體有一個恢復的過程。

3打太極拳時姿勢不準確

1、跪膝。跪膝就是膝關節超過腳尖太多,使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壓到膝關節上,不能順利地下到腳上,由於膝關節承重太大,易造成膝關節疼痛。

2、定式時實腿的膝關節與腳尖不能對照。由於膝關節與腳尖不對照,使膝關節受力不當,所以易造成膝關節疼痛。如動作“單鞭”定式,左腿要注意膝關節與腳尖對照。

3、重心倒換時動作幅度過大,兩膝造成左右搖擺;同時兩腳不能抓地,出現不是外側腳離地,就是內側腳離地的現象,這樣子扭來擺去,也會對膝關節造成不良影響,容易使膝關節受傷。

4、動作轉換時不能虛實分明。在腳尖外擺、內扣時儘量不要負重,待定好方向後,再將重心轉移過去,不要將兩腳在地下虛實不分地亂扭亂擺,這樣既不能體現出虛實分明,又會在帶負荷轉重心時,不小心使膝關節受傷,導致以後出現關節痛。

4過分進行超極限的運動

有的練拳者,過分強調功夫的長進和在技擊上取得成就,經常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過度的超極限的運動,也會造成膝關節受損。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在練完功後,身上出汗很多,這時全身毛孔都張開了,這時不能馬上進入空調房間,或用電風扇對著吹和洗涼水澡。反之“風如箭刺”,容易造成關節痛。特別是在冬天,運動後出汗多,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大風天氣裡最好也不要在戶外練拳,否則也容易讓關節受風。

總之,打太極拳引起的關節痛主要是運動方式的錯誤造成,它不是太極拳套路本身的問題。需要告誡大家的是,打太極拳需要有名師指點,因為它和其它運動不同,經絡運行和內氣導引是靠外形模仿所不能意會的。現在教太極拳的人很多,但真正能領會和有效傳授太極拳的精髓的人不多。教授的方法和鍛鍊的方式不對,自然會練出關節痛等“運動病”來。建議大家要跟有所傳承的、真正的明師學習太極拳。另外,太極拳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所謂老少皆宜,就是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用不同架位的鍛鍊方式。腿腳和關節不好以及年齡較大的人,不要強調低架位,只要注意到和內氣運行到位就行,對初學者來講,也要徐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進行大負荷的鍛鍊。

所以說,正常的、科學的太極拳鍛鍊不但不會損害膝關節,而且對關節炎、痛風等病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