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讲通鉴》第131回:刘德知足

《谷园讲通鉴》第131回:刘德知足

《谷园讲通鉴》第131回讲了刘向的家族背景和有关的故事。

内容节选:

咱还得再扯点远的,从楚元王刘交往下讲吧,刘交也有个不错的故事,咱大致一讲。

刘交这人挺有学问的,很有涵养,他喜欢《诗经》,也让孩子们都学习《诗经》,他自己甚至还给《诗经》作注,写成一本《元王诗传》,传行于世。他的手下有三位中大夫,也都很有学问,最著名的是申公,是研究并讲授《诗经》的一代大儒,汉文帝时曾被提拔到朝廷做博士。另外两位,一个叫穆生,一个叫白生。

刘交对这三位都非常敬重。怎么敬重呢?《汉书》里提到一个细节,说:

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汉书*楚元王传》

意思就是,这位穆生不喝酒,可能跟我一样吧,一喝酒白癜风就起来了,所以不喝。对此,楚元王刘交很理解,就给穆生常备着醴,类似就是饮料,甜的。《庄子》里不是有个名句嘛: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是平平淡淡的,没什么特别的滋味;小人之交则常常是兴味很浓,一起吃喝嫖赌造,很刺激,很爽,甘甜如醴。

--嗯,也不尽然啊。

友情这个话题,以后再讨论。

还说,这个穆生。

楚元王刘交死后,他的儿子刘郢[yǐng]客继位,继续为穆生常备着醴,举行宴会时,别人都给倒酒。到穆生这,给倒醴。

然后,刘郢客只在位了四年,也死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刘交的孙子刘戉(yuè)即位--这里,我先道个歉啊,前面我把这个名字给念错了,念成刘戊了,也可能是我看的是盗版,惭愧啊,打嘴。

其实,它就是越来越好这个越字的声符。

这个刘戉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给穆生备着醴的,后来,时间长了,他就忽略这个事了。一连有那么两三回,宴会时,给穆生也倒上了酒。

穆生的心里就不安稳了:不行,我得走了。

随后,就向刘戉递了辞呈:大王啊,我老了,身体不行,干不了了,我要告老还乡。

刘戉也是挽留了一番,客气了一通,就批准了。

当时,申公和白生听说这个情况,感觉挺意外的,就找穆生:老穆啊,你这是啥回事啊,干得好好的,说走就走。

穆生苦笑一声:两位老兄啊,我是想,我再不走的话,可能就走不了了,咱这位小楚王,早晚得把我给绳起来。

申公和白生问:先生何出此言啊?

穆生眨眨眼,一笑:因为他开始给我倒酒了,不给我备着醴了,他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敬意了,开始怠慢、不耐烦了。

申公和白生说:先生,您言重了吧,这么点小礼节上不周到,您至于吗?

穆生说:不对。

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汉书*楚元王传》

这确实只是个小礼节上的小问题,不过,这正是《易经》所谓的“几”,也就是小苗头,这个小苗头是直接预示着后面的吉凶的。所以,君子见几而作,一旦发现苗头,立马就得做出反应,做出调整,不俟终日,都不能等到第二天。所以,我也不能等了,我得赶紧撤了。您二位,也好好想想吧。

然后,穆生就走了。

申公和白生没走。

又过了些年,就到了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了,楚王刘戉也要加入反军的联盟。申公和白生赶紧劝阻:别啊,大王这事可得慎重,咱不能站错了队。

刘戉呢,非但不听劝,还急了,把申公和白生都给绳起来了,抓起来了,罚作苦役。

后来,七王兵败,刘戉自杀什么的,咱就不讲了。

《谷园讲通鉴》第131回:刘德知足

我讲这个故事,主要是看它跟饭局有关,跟咱们生活比较贴近。因为,我本身几乎也不喝酒,多数情况下还是挺受领导啊、朋友啊、长辈啊,挺受大家照顾的,让我喝水喝饮料,在此也向大家表示感谢。

接着说,刘德吧。

刘德,他不是

......

如果您还没看,或者没发个评论,请点下面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爱奇艺视频播放的页面。

谷园大众国学智慧书系列

《谷园讲通鉴》第131回:刘德知足

《吃透曾国藩》:浓缩曾氏智慧的精华。

《人生四书》(修订版):融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儒家智慧总结。《简易经》:史上最简明易懂的易经智慧。《这才是战国》:《谷园讲通鉴》的战国部分,中国历史最智慧的一段。

《谷园讲通鉴》的秦汉部分,中国历史最霸气的一段。

看完以上五本书的朋友,可以加入谷园学习社,与谷园随时做微信交流。

《谷园讲通鉴》第131回:刘德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