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懂事把家長氣半死,但孩子「太懂事」,能把親媽委屈哭

最近有網友分享自己和家人因一盤60元的青菜引發的爭吵,吐槽自己的母親。

她和爸媽暑期一起外出遊玩,因為景區物價高,她和父親打算點特色菜嚐嚐鮮,但母親執意要點青菜和白米飯。

女兒認為自己暑假換了電腦手機,還要去參加夏令營,花銷很大,放棄了73元的烏冬麵,“想著能省則省也沒有太委屈自己,點了50的另外一個面”,勸說母親60元的青菜“太不值”,希望母親“點別的特色菜”。

但母親說自己只想吃青菜,“不要大魚大肉就想吃得舒服”。

勸說之後母親還是很不滿,女兒就說:“那隨你點吧,我不管你了。”

沒想到媽媽更不開心了,只點了一碗35元的雪菜肉絲麵,委屈得紅了眼睛:

“為什麼青菜都不讓我吃”。

雖然最後父親還是給母親點了青菜,但母親堅決不肯再吃。

女兒在最後吐槽:有時候真的受不了她(文中母親)的驕縱,如果我是男的以後才不會找這樣的老婆。

很多網友指責這個人,覺得女兒不尊重母親,自私地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懂體諒母親,對母親的管制太過。

乍一看,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值得討論,但這背後不僅僅是60元青菜的問題。

一盤青菜,反映的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盲區。

問題在於,女兒覺得母親是“嬌縱”,而父母對自己需求的順從是應該的,在自己的夏令營、電腦上花了錢,全家就都要一起節衣縮食。

爸媽滿足孩子的要求理所應當,他們就應該永遠為“大局著想”——這樣的“假懂事”,與自私無異。

熊孩子不懂事把家長氣半死,但孩子“太懂事”,能把親媽委屈哭

大部分問題,恰恰是“窮家富養多敗家子”的禍根所在。

從小時候因為害怕孩子委屈,他一哭就言聽計從,孩子就會習慣將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給孩子特殊待遇,什麼好東西都緊著孩子吃,養成孩子任性、唯我獨尊的性格;

家長大包大攬,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不讓他在同齡人面前“沒面子”……

父母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把孩子捧得太高,變成了“父母孝敬孩子”。

這樣表面上的“富養”,很可能導致兩種極端:

一種是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稍有不滿意就大發脾氣,父母成為孩子的附庸;

一種是父母對孩子予取予求,孩子稍有反抗就以自己的犧牲施壓,孩子成為父母的傀儡。

熊孩子不懂事把家長氣半死,但孩子“太懂事”,能把親媽委屈哭

心理學家Lindsay C. Gibson在《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建議子女這樣和“不成熟”的父母相處:

1、超脫地觀察

在溝通之前,先客觀地分析情況,意識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優點和缺點。

2、成熟地溝通

在溝通前做好準備,設下明確的溝通目標和主題;在溝通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注重溝通結果,而不要過於情緒化。

3、走出過去的“角色自我”

在觀察父母的同時也要觀察自己,理解父母行為想法對自己的影響,也注意自己的情緒。

父母和孩子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親情不是犧牲的輪迴,更不是禁錮親子雙方的枷鎖。

沒誰就該遷就誰,但千萬別讓披著“懂事”外衣的自私,傷了爸媽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