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观察

“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舆情分析师

辛露

近日,北京丰台抢孩子事件引发热议。据悉,10月4日1:23分,网友@六月的雨在哪里 微博发帖称自己“11个月幼儿被抢未遂”,北京丰台区大红门派出所在处理过程中疑似“小事化无”,最终“罪犯只是五天行政拘留”,并开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其失望的表示“对国家法律感到深深的绝望”,并已申请复议。随后该文被删。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10月5日8:36分,其微博表示已将“立案复议申请”递交到了丰台分局。在评论中很多网友提及原文为何被删,另有网友担忧其被公关,此外,支持复议以维护自身权益的声音占绝对多数。舆论普遍质疑当地警方有“懒政”行为,并被指“和稀泥式执法”,甚至有声音指“北京基层民警普遍有和稀泥的坏习惯”。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10月5日12:29分,@平安北京 官微表示已接到涉事家长的复议申请,已组成工作专班对案件开展复核,并表示“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高度重视”。对此,舆论质疑警方迫于舆论压力“认真调查”,另多数声音要求对“拐卖儿童”行为严惩。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10月5日13:18分,@六月的雨在哪里 转发上述通报并问“复核的时间需要多久”。评论中多数网友为其“勇气”点赞,但也有很多网友担忧“删帖”等行为正在使事件热度趋冷,担忧其“被公关”,此外“报警不如上微博”声音获得高点赞。

10月5日下午,据媒体采访抢孩子涉事人员之一高某某家属回应称,高某某以为那是朋友的孙子。“高某某丈夫还称,高某某10月3日已经回家了”。舆论普遍担忧“这个理由要是成立了,那人贩子是不是会多了一个护身符”。

10月6日18:45分,@平安北京 发布事件通告,对事发过程进行了还原,核实和明确了“抢人者认错人”证据链条,通报中将其表述为“要孩子”。同时,通报也表示因“事主”对公安机关工作有异议,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在评论中,关注“抢人者”家庭的声音占据首位,质疑“奶奶就可以抢人”声音次之,其次为对“警方将此类有亲属关系案件,往家庭纠纷上靠”表示不满。

10月7日,支持当地警方的声音开始增多,认为当地警方在处理过程中并无“懒政”和“不作为”,警方的处理很合理,案件确实“无法用拐卖妇女儿童罪进行量刑”,是真的依法办事。同时指舆论中存在法盲和键盘侠。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当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文章“北京警方通报回应三大质疑”中,指出李某的儿媳与事主张某,居住小区、体态、孩子年龄等细节确有相似处,并援引律师言论称该案件“不具备拐卖妇女儿童罪主观要件”,“她们要承担是相应的行政责任”,并建议被抢孩子方“可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在该报道下的评论中,很多网友认为警方的处理“合情合理合规”,“警方确实做了许多调查工作,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另有很多网友的评论趋向家庭纠纷思维阐述,并质疑一些网友不懂法律,“带主观情绪看待整件事”。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但更多网友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指出“抢孩子者”已构成犯罪,认为“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处理不妥当,本案有明确的符合拐骗儿童罪的犯罪事实,属于共同犯罪,并且案件发生在公共场合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性危害性,已经达到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甚至有网友指当地警方的处置违法,有网友指出其处置是以结果处理为导向,“而不是行为的性质恶劣程度”。另有认为即使事实如此,也只能说明不是拐卖人口,但不能说明没有犯法。

而这样的处理结果也引发更多担忧。

1、当法律遇到亲属关系时,往往以调解处理。如通报中描述抢人者与儿媳双方屡次发生矛盾,其儿媳先后四次求助北京警方,近年起诉离婚却被“户籍地法院判决不准双方离婚”。虽然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但在舆论看来,警方在涉及亲属关系时,明显缺乏依法办事的意愿,这也造成在相关纠纷中“谁强谁有理”,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在涉高龄问题上的不断让步,积怨已深。从“扶不扶”开始,涉涉高龄问题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老人犯罪,老人违反社会规则等行为的惩处,显然无法与日益高涨的规则意识相符,甚至存在明显掉队问题,总是习惯性的量刑畸轻。这在网络中已形成标签化认知,因而,在相关事件中,当责任主体为老人时,舆论也表现的异常激动。

3、没有严格的执法环境就无法保证每个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引发社会对规则意识强烈呼吁,当高铁霸座行为被全民吐槽,当昆山宝马男持刀案中对正当防卫的强烈关注,其实更深层次的是舆论对正当权利得到保障的忧虑。“谁弱谁有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环境下,严格执法、依法办事需要更多的案例建立舆论信心。正如网友所说“在公共场所抢孩子比抢钱包受的惩罚都少,你说出大天去,大部分人也不会接受。”

4、没有买卖,也有伤害。该案中,对案件是否构成犯罪的争议中,“没有买卖”是个重要的考量维度,也成为警方结果处理的一个依据,但在很多网友看来,买卖与否并不是案件的重点,重点在于公共场所“抢孩子”的行为,事实存在的是“抢孩子”,那么警方应该对这一行为进行处理,但在警方处理中显然考量更多。但即使没有买卖,也存在伤害,或许我们应该适应和习惯民事诉讼解决渠道。

5、“北京抢孩子”影响不亚于“昆山正当防卫”。在关注度方面因为“抢孩子”属于未遂事件,且在国庆假期内,稍显不足,但在社会影响方面,两者极为相似,甚至有过之。当年,支持人贩子判死刑曾刷爆朋友圈,近来在涉童问题上,舆论表现异常强硬,都说明在涉孩子问题上,官方要更重视更谨慎,也需更多耐心和沟通。

反观该事件,虽然因为一些原因,热度正在走低,但所造成的舆论不满情绪正在积聚,在相关评论中类似“北京基层民警普遍有和稀泥的坏习惯”并不少见,对北京警方的公信力侵损极大。虽然这一舆情事件看似已消减,但也埋下了舆论隐患,在下一个舆情事件中只可能爆发的更猛烈。因而,北京警方有必要引起重视,谨慎考量,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要给受害者,给舆论一个交代,客观事实也要客观对待。

天涯舆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意

「舆情观察」“认错儿媳老太”被拘 “抢孩子”风波为何仍难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