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有干劲 同心发展底气足——宝兴县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效见闻

在神秘的北纬30度上,在中国西部横断山脉青衣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颗璀璨耀眼的绿色明珠。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深藏于夹金山南麓,吸纳青藏高原灵气,浸润青衣源头甘露,俨然一块美丽碧玉。

这里不仅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世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还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温暖无数人心的国宝大熊猫,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成为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一,拥有着如古青衣羌文化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就是宝兴,一个从2009年4月起,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后,享有少数民族待遇县殊荣的山区小县。

至今近10年间,当安居于此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城乡容貌日新月异愈发秀美时,自2015年宝兴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起,宝兴县亦在经济社会民生的不断加速发展中,正式开启了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全新征程。

三年即将过去,成效即将分明。

就让我们紧随十月金秋的舒爽走进宝兴,寻觅这里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点点滴滴。

团结奋进有干劲 同心发展底气足——宝兴县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效见闻

硗碛多声部民歌表演

路网升级造福千万家

10月3日上午,一辆越野车搭载着7名成都游客一路前行,经成雅高速、国道318线,入国道351线,踏上了前往宝兴县旅游的行程。

经过近3个小时奔驰,王宇晟一行顺利抵达目的地,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这是我‘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第一次来宝兴。”深深吸上一口清新凉爽的空气,他打开了话匣子。

2013年以前,作为长途货车司机的王宇晟,时常会因运输汉白玉前往宝兴,也曾到硗碛藏族乡游玩。

在他记忆中,那时宝兴的交通状况可用一个“难”字概括:难在只有一条即便常年维护也会坑洼不平的省道210线,其余主干道路通行状况也概莫如此。“现在好了,早就听说宝兴交通情况好了很多,今天一跑,果然如此。”

正如宝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叶春林所言,王宇晟的感受,只是近年来宝兴县交通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缩影。

在这里,除了国道351线,还有宝兴两河口大桥至甘孜州康定两河口村,首次开启宝兴与邻近市州陆路连接的宝康路。也有同样为该县群众所用所享的芦灵路、大老路、邓和路、大沟路、陇鹿路等县际公路。

“不仅这些,以后宝兴还要通高速公路!”叶春林所指,源于今年9月举行的解读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新闻发言人透露,备受外界关注的天雅高速雅安段目前已完成路线方面的研究,正积极向省上相关部门争取纳入全省高速公路网中期调整规划,力争明年底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宝兴县5.8万群众多年期昐通高速公路的梦想,并彻底结束宝兴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叶春林满怀期待地说。

同样满怀欣喜和期待的,还有接待王宇晟一行的藏家乐老板杨志华。就在今年1月1日,他家名为“达瓦更扎大酒店”的藏家乐,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楼一底,34间客房,有餐厅、茶楼,还有11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和以前相比,翻天覆地变了样!”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今日幸福生活,杨志华脸上满是自豪。

要知道,在2015年脱贫攻坚初期,杨志华的藏家乐还是几间破旧低矮的小藏居,所在嘎日村也属建档立卡贫困村。而如今,不仅达瓦更扎景区公路建成,景区配套更加完善,包括他在内的不少村民也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增收致富,并在去年实现整村脱贫目标,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更多贫困村、贫困人口摘掉穷帽,走上增收致富大道的背后,是宝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有这样一组数据能概略说明: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9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同比分别增长8.5%、9.2%。

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提到宝兴民族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硗碛藏族乡。作为距省会成都最近的藏族乡,嘉绒文化和汉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于这里融合,并创造出大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风情独特的藏乡文化。

也正因这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何为特色?“全县目前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1个,均源于硗碛藏族乡。”对此,宝兴县民宗局局长花渊波自豪地说。

这其中,就有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它是氐羌文化与吐蕃文化融合的产物,将硗碛嘉绒藏族群众的信仰、渴望及喜怒哀乐,皆融入这神秘、古朴的歌舞中,成为这里群众生活中至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如此重要,必然离不开保护、传承和发展,这可不是拥有一个“非遗”称号就能完成的。

对此,花渊波多次提到一个人——杨明星。作为一名已近耄耋之年的藏族老人,杨明星专注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演唱、传承已有50多年,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兴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曾今,他用十多年时间,在日积月累、点滴汇聚中搜集到了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歌。只因相信每个山寨、每处村落,都拥有千百年传承下独一无二的音符。

不仅这些。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下年轻人不愿选择传承“枯燥”民族文化的现实,执着的杨明星也焦虑过。为此,他曾自发办起硗碛多声部民歌培训班,从当地村民中挑选出16位村民,手把手言传身教。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45岁的队伍,已在去年“宝兴·硗碛首届牦牛文化节”中登台亮相,更在此后多次参加宝兴县举办的大型会节活动,成为一张响当当、拿得出手的民族文化宣传名片。

不仅如此。当普通群众为民族文化传承倾注心力时,由宝兴县委县政府主导、引领的民族文化传承行动,也从未停顿。

——制定出台《宝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暂行办法》,每年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资助。

——将“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硗碛上九节”、“宝兴硗碛锅庄”确定为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先后被评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之乡”(宝兴县),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成为全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硗碛上九节”和“宝兴硗碛锅庄”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

就在这个国庆节前夕,来自宝兴县文新广局的一则喜讯,同样让人备受鼓舞。

为更好实现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这里正计划启动新一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发现之旅。“已有的国家、省级、市级‘非遗’文化,都是从县级‘非遗’开始的。”宝兴县文新广局局长李廷斌透露,相关工作预计在明年正式启动。

宝兴县民宗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