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在有绝大部分中国人听到专家分析说,我国说中的瑞兽“麒麟”其实就是长颈鹿的时候,心中一定是非常复杂的,这种称呼最早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途径索马里,看见了长颈鹿和传说中的麒麟十分相似,便购买捕捉了一部分带回中国。

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古人把麒麟的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他们认为麒麟是瑞兽,麒麟出现主长寿、太平,然而我国最早对于麒麟的文献记载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在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国君鲁哀公带着大臣们出去狩猎,就遇到了一只麒麟,还将其射伤,但是鲁哀公和大臣们都没见过这是啥,就请来孔子鉴定一番,孔子见了当场就崩溃了:“这可是麒麟啊!”,当时孔子请求鲁哀公带麒麟回宫疗伤,可是麒麟不治身亡,孔子也就此封笔,不再著《春秋》。

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左传》没有仔细地描述麒麟究竟长成什么样,但是既然能够被射伤,甚至死亡,那它就肯定不是想象中的神兽,也是有血有肉,要吃饭要睡觉的动物。历史的波涛将我们卷到明朝,在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永乐帝听说郑和带了瑞兽归来兴奋不已,当即率文武百官出奉天门,原来郑和从麻林国得到一头名叫“基林”的怪兽,将它栓在奉天门前;榜葛刺国国王也在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派使臣来中国进贡了一只“麒麟”,当时明成祖也是高兴坏了,当时记载这只瑞兽“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还命画师作了画,这分明就是今人所说的长颈鹿。

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可这长颈鹿是如何摇身一变称为麒麟的呢,原来在索马里语中,长颈鹿读音为“Giri”,中文念出来就是“基林”,和麒麟非常相似,而且和古籍中记载的麒麟相貌相似,就是脖子长了许多。古籍中记载麒麟头生肉角,这正是麒麟的一种美德,所谓“设武备而不为害”,这就是“仁”的表现,而且长颈鹿浑身的块状斑纹又和传说中麒麟的“鱼鳞”很是相似,而自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一说以来,中国历代的君王都认为出现瑞兽、异象都是上天认为这个君王仁义爱民,予以表扬,而出现地震、海啸,就是上天的警告,所以皇帝看见长颈鹿如何不高兴呢?当即认定这就是麒麟!

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长颈鹿肯定不是孔子见过的麒麟,但是不论是各类古籍记载,还是由孔子作为麒麟的“目击证人”,麒麟作为普通动物存在是有相当大的说服力的。日前,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一块名为“萨摩麟”的动物头骨化石,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和专家的目光,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麒麟是虚构的”这一传统观点的质疑,这种动物头上长着4只角,两两相对,前小后大,大角和小角组成了一个几乎是90度的夹角。在两对角的交叉点上,是直径约6釐米、深约2厘米的大眼睛的位置。这是非常奇特的头骨结构。但是专家估算萨摩麟的灭绝时间在2000万年前,所以春秋时期孔子见到的麒麟定然不是此物,孔子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呢?

古人为什么称长颈鹿为“麒麟”?这种史前动物,春秋时期还没灭绝

经民俗传说专家分析研究表明,孔子看见的这个“麒麟”,极有可能是和“萨摩麟”同科的古长颈鹿“西瓦兽”。非洲东部、北部与亚洲南部的西瓦兽在一万多年前相继灭绝,但是亚洲中部和东部的西瓦兽却没有灭绝,但在几千年前的苏美尔人的文化遗址中出土过样子酷似西瓦兽的铜像,所以可能亚洲西瓦兽一直以小群落的方式在某个地方生活,而春秋时期的中国东部,可能也有极少的西瓦兽群落在苟延残喘。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