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高民扎根南沙11年 积极推动两地科研合作

促成“超算南沙”对港开放

每周坐船往返于香港、南沙两地,高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当时刚刚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以下简称“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并在后来一举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在过去的十一年间,高民一直尝试在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的鸿沟上搭建桥梁,如今更是游走在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的两个角色之间。“在推动科研成果对接产业这件事情上,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尝试的东西。”他说道。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高民扎根南沙11年 积极推动两地科研合作

扎根南沙1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高民

 承担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双重角色

跟人们印象中不善言辞的理工博士不同,出身计算机系的高民十分健谈。他专攻物联网技术方向,也是最早参与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筹建的人员之一,现在担任研究院的物联网研发部总监。

高民和团队在物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上做过不少探索,曾为中国电信、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华为等企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从NFC支付到冷链跟踪等技术,先后获得了3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在近两三年,他们开始尝试直接推动科研成果的孵化落地。

由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孵化的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高民带领的其中一个初创团队。这家以感知技术为主攻方向的科创企业,主要提供基于微信的室内定位一体化解决方案,而该团队的技术应用已于今年2月在广州南站落地,截至目前累计使用已有几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高民的首次创业经历。早在1999年,他刚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便与师兄合伙开了一家专做在线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公司,涉足最早的云计算概念。

尽管同时承担了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的角色,但在高民看来,科研和创业是两码事。“科研本质是为人类创造知识,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不大会考虑比如成本、适用性等因素,而这些东西在做产品时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创新更重要。”

他认为,正是科研者与创业者两者迥然不同的思考方式,让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隔着一条天然的鸿沟。所幸的是,近年来包括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内的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上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让高民相信,在科研和产业间架起桥梁这件事情还有很大的值得探索的空间。

 促成超算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开放

通过香港专才的输入计划,高民如今已成为一名拥有香港籍的高端技术人才。从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设立至今,他得以见证并参与粤港科研协作的进展历程。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服务平台,便是由高民参与促成的。

超级计算资源对科学研究很有帮助,常常用于大气、海洋、生物分子等复杂运动的模拟。“香港八大院校里的很多科研团队都要用到超级计算,但是苦于香港本地缺乏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做超算非常辛苦。”曾有一位在做科研的老师对高民说,他每次做超算只能通过硬盘拷下1TB的数据,让学生送到超算中心进行处理,再将算好的数据“人肉”带回香港。

“如果让香港科研界得以分享广州的超算资源,不仅能提高超算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大幅提升香港科研的创新效率,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在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筹备建设之时,高民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倡议,最终成功促成南沙分中心架设专用数据通道到香港,实现了广州科研资源与香港科研界的对接。据悉,自2016年国家超算广州南沙分中心试运行以来,如今约有160个港澳科研团队使用该平台。

这已经是高民到南沙的第十一个年头了。他还记得,初到南沙时,这里还是一个村镇模样。“当时我们都调侃南沙是个‘三无地区’——无超市、无的士、无巴士,”高民笑着说,“现在这里高楼越来越多,地铁、高铁也在兴建,慢慢有了城市的样子。”他也明显地感觉到,这几年南沙的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多。高民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同城化的推进,将有更多的港澳籍科创人才选择来这里扎根发展。(记者余丽颖 图片: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