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農戶和經銷者對小麥田除草劑存在的認識誤區

小麥作為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在我國的糧食安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小麥單產持續高位運行,高產穩產需要的要素也不斷增加,由於土地流轉及人工成本的提高,除草劑成為小麥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去年冬天筆者也見到個別地塊,由於草害發生嚴重,導致毀麥的悲劇。目前小麥即將播種,又到了話小麥除草劑的時候,今年4、7、9月份走訪了很多地方,發現一些小麥除草劑使用中認識的誤區,拿出來和大家一併分享:

第一、對除草劑的選擇性認識不足。

隨著科學的發展,智能化的產品越來越多,雖然除草劑已經很廣泛的使用了,並且時間也相當長了,但是除草劑目前還沒能智能化到除了對作物沒有傷害,其他的雜草都可以殺死。行業內專業的人、懂的人都知道,但是很多農戶並不知道,很多農戶總想著既然我使用了小麥除草劑,除了小麥,剩下的草都要給殺死。每年總會出現一些這樣的例子,就是打了小麥除草劑,有些草沒有打死。

其實除草劑的成分都是從成千上萬的化合物裡面篩選出來了,經過發現並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已經是夠智能化了。由於很多草和作物同源同科,有時候在不同的作物裡面、不同的季節,有的是我們想要的作物,有時候就變成了我們不想要的草,比如玉米田裡面的小麥,所以作物除草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大部分除草劑只能根據大的分類比如單子葉和雙子葉、禾本科和闊葉作物,當然也有禾本科作物防治禾本科雜草的。

所以針對除草劑還是要理性的看待,對除草劑的選擇性要有認識,當前除草劑的發展,和種植者的期望中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存在著差距,更是我們從業者努力的動力。

廣大農戶和經銷者對小麥田除草劑存在的認識誤區

第二、對草相的發展及抗性認識不足

從2007年開始,陸續有一些專家,在一些雜誌上發表一些麥田雜草對主要除草劑的抗性的產生,尤其是近幾年雜草的抗性越來越嚴重,有的抗性是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的抗性,但是個別人由於年齡、思維等方面的原因,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今年筆者下鄉就見到、聽說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往年賣的好好的除草劑,今年怎麼效果不好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今年藥是假的(由於有些人的認知和當前的社會狀態或者也能理解),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的是雜草產生了抗性,以及草相發生了變化的緣故。所以在除草劑的使用中,對這兩個方面的變化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要對自己的區域有足夠的瞭解,必須要與時俱進的學習。

第三、對除草劑成分的特性瞭解不足

前面說了除草劑的選擇性,所以並不是一個成分、一款產品能防治所有的雜草。當前雜草的發展不斷的多樣化多元化,不但小麥區的雜草差別很多,就連相近的縣、相鄰的鄉都有差別。比如有的地方豬殃殃嚴重,有的是播娘蒿,有的是繁縷,有的是澤漆,有的是早熟禾,有的是節節麥。很多時候不是除草劑效果不好,是沒有對症下藥。

這就需要經營者對每種除草劑的成分,及防治雜草的側重點清楚的知道,然後針對自己區域的草相,進行合理的搭配,從而達到較好的除草效果。同時對各種成分之間的混配使用,可能存在的問題,也有足夠的瞭解,今年好幾個地方發生了一些事件,就是因為有些成分之間混配使用出現的問題。

第四、對除草劑的使用技術認識不足

長久以來雖然我們的植保防治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更多的都是防治為主,同時更多的著重於產品的選擇,忽視使用技術的作用,所以也導致了更多的由於使用及操作不當引起效果不好的案例。除草劑的使用效果和草齡的大小、雜草的密度、土壤的墒情、天氣溫度,以及藥劑的稀釋、噴水量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作為基層的經營者,更是農技推廣的主體,一定要對農戶進行專業的指導,這樣才能科學的解決農戶生產中存在的雜草問題,這樣在未來的競爭中才能更好的立足,也能長久的賺取合理的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