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研究院士教您有效的藥物預防可以助您水產養殖順風順水!

水產研究院士教您有效的藥物預防可以助您水產養殖順風順水!

漁中愉-水產養殖

大多數魚病的發生,那是由病原體的傳染和侵襲引起。因此預防魚病必須從控制和消滅病原體入手。

雖然魚類都是在水中感染病原體,但病原體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可以從水源、餌料、各種動物、工具及魚本身帶入池塘。

因此採取綜合預防措施,在飼養過程中採取藥物預防十分重要。

1.魚種消毒

清塘消毒過的池塘,若放養不經消毒處理的魚種,就把病原體帶進去,一遇條件適宜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發病。

因此從“以防為主”出發,切斷傳染途徑,在苗種分塘換池,大水面放養前,都應該進行魚體消毒,預防魚病的發生。

在魚體消毒前,應認真做好魚體病原體的檢查工作,從病原體的不同種類,分別採取不同的藥物進行魚體消毒處理,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魚體消毒採用藥物浸洗法:

(1)漂白粉消毒:

用10~ 20克/米³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水溶液浸洗魚種。

消毒的時間視水溫高低、魚的遊動情況靈話掌握,一般為10分鐘左右。漂白粉浸洗消毒能防治細菌性皮膚病和鰓病。

(2)漂白粉和硫酸銅合劑消毒:

每立方米用漂白粉10克和硫酸銅8克,分別溶解後再混合,浸洗20-30分鐘(水溫10-20°C),可防治細菌性皮膚病和鰓病。

(3)高錳酸鉀消毒:

浸洗濃度為20克/米³,視水溫和魚的耐受程度,浸洗10-20分鐘。防治錨頭鰠病、指環蟲病和三代蟲病。

2.餌料消毒

病原體往往能隨餌料帶入,因此投放的餌料必須潔淨、新鮮,最好能經過消毒。

植物性餌料可用6克/米³漂白粉溶液浸泡20~ 30分鐘,動物性餌料採用活的或新鮮的,洗淨即可。肥料每500千克加120克漂白粉,消毒處理後投放入池。

3.食場消毒

除了經常注意投餌量和每天清洗食場外,在魚病流行季節進行食場消毒,是一種有效的防病措施。常用的消毒藥物有兩種:

(1) 漂白粉消毒法;

用漂白粉對食場消毒可用掛簍或撒藥的方法。

(2) 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消毒法:

為了預防寄生蟲病,在發病季節定期在食場懸掛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比例為5:2)布袋。

灑藥法是藥品加水溶解後潑灑在池塘邊和食場水面。

4.工具消毒

養魚用的工具常常是魚病傳播的媒介,特別是在發病魚池使用過的工具,未經消毒處理就在其他魚池使用,常將病原體帶入其他魚池。

使該魚池有暴發魚病的危險。因此在發病魚池使用地的網具,魚篩、木桶等,必須進行消毒處理後才能使用;

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後應在陽光下曬乾後再用;小型工具消毒可用硫酸銅10克/米³或高錳酸鉀20克/米³浸泡10分鐘以上。

5.魚病流行季節前的藥物預防

大多數魚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多數魚病常在4- 10月這段時間流行。

因此,掌握魚病的發生規律,針對不同疾病的發生季節,在魚病發生前定期進行藥物預防,對控制魚病的發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1)體外魚病的藥物預防:

體外魚病的預防,主要採用全池遍灑法。預防體表細菌性疾病,常用漂白粉,用量為1克/米³,每隔15天左右潑灑一次。

可預防爛鰓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等;也可用生石灰化水潑灑,每667立方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不但可防治魚病,還有改良水質的作用。

預防體外寄生蟲病, 如車輪蟲、隱鞭蟲、中華鰠、斜管蟲等病,可每月撥灑一次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用藥量為0.7克/米³。

對單殖類吸蟲或寄生甲殼動物、如錨頭鰠、指環蟲、三代蟲等,可每半月或一個月潑灑一次敵百蟲, 用藥量為0.2~0.5克/米³。

(2)體內魚病的藥物預防:

體內魚病的藥物預防主要採取內服法。方法是根據養殖魚類患病情況,將不同的藥物加入配合飼料中進行投餵。

但應注意,藥餌的投餵量,應比平時正常投餵量略少,以保證藥餌能全部被採食。

同時在投餵餌料時,應比較慢地投餵,儘量均勻地將藥餌撒向魚群,使所有的魚均有搶食藥餌的機會。

對細菌性魚病的預防,可用士黴素、氟苯尼考、甲碸黴素。用法用量為:土黴素2- 10毫克/千克體重,拌飼投餵,連喂3一5天;

氟苯尼考和甲碸黴素,均為5~ 15毫克/千克體重,拌飼投餵,連喂3一5天。

在腸炎病流行前半個月或暴風雨之後,可投餵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預防腸炎。

用藥量為:諾氟沙星30毫克/千克體重,拌料投餵,連喂3-5天;氧氟沙星10毫克/千克體重,拌飼料喂,連喂3-5天。

鯉魚,草魚每次可只投餵藥餌,不必再投餵其他飼料;青魚在投餵藥餌錢,先喂45%-50%未加藥的餌料,然後再投藥餌,這樣既可保證青魚吃飽,又可保證吃到藥餌。

用大蒜製成藥餌,先將大蒜去皮,按3%-5%的比例加入飼料原料中一併粉碎,製成藥餌,對預防細菌性爛鰓病和腸炎病也有一定效果。

6.生態防病

魚生活的水環境既包括魚生活所必需的餌料、溶氧、一定的水溫、 水質等,同時也含有對魚類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

當魚、環境(理化因子變化等)、致病病源三者之間的關係處於平衡狀態時,魚在水中能正常地生活。如果失去了某一方面的平衡,魚類就可能發病。

從總體上講,病原決定著疾病的發生和疾病的基本特徵,在魚病的發生中起者主要作用。

然而,環境可以促進或阻礙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誘發魚類疾病的重要條件,由於魚,環境,病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有機結合成為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

所以保持水環境生態系統的平衡,或創造有利於魚類生長的生態因子,將能達到預防或減少魚類發病的可能性,這就是生態防病。

池塘養魚並不是產量越高效益越好,而是如何找到產量和效益的最佳契合點,也就是如何根據自身的條件,確定最佳的放養量和放養密度。

既要有較高的產量, 又要使水中的餌料、溶氧等保持在水體的負載力之內,這樣這樣才能獲得產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長。

水庫和湖泊開展網箱養殖投餌性魚類,當養殖規模較大時一般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即第一、二年魚病發生相應較少,隨著養殖時間的延續,魚病的發生大大增加。這也可以說明生態防病的重要性。

當剛開始進行網箱養魚的第一、二年,水庫、湖泊的水質較好,環境條件較優越,病原體的危害相應較少。

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加上一些地方養殖規模失控,有機物大量沉積等造成水質的逐步惡化,水環境的變化更加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

常常導致暴發性魚病的發生和缺氧死魚。因此,網箱養魚要保持健重和長久發展,一要注意規模的總量控制

(通常根據生產水平。年庫水交換次數等,控制在400-1000畝水面投放一畝網箱);

二要合理規劃養殖區域、在一個地方養殖一段時間後要換一個地方,這樣既有利於魚體處於較好的生態環境,又有利於原養殖區域魚類排洩的糞便等有機物的自然分解。

在稻田養魚的發展中,利用稻田中的雜草可作為草魚種的餌料,而魚排出的糞便又可作為水稻的肥料。

這種稻魚共生的環境,不僅可使每宙稻穀增收10%左右,還可獲得10~ 15釐米的魚種300 ~ 500尾。

在這種稻田環境中,餌料新鮮、充足,水稻的吸收等減少了水體中有機質含量,使水體水質清新、溶氧量較穩定。

形成了有利於草魚生活的有利生態環境條件,加上放養密度大大低於池塘養殖,因此,草魚在養殖過程中, 流行病基本上很少發生。

據測算,稻田環境中,單位水體中的產氣單胞菌和假單胞菌兩屬的細菌總量只有池塘水的一半,這就大大減少了魚類受感染的可能性。

稻田中草魚感染車輪蟲等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也均比池塘的草魚低,而且感染的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和魚體的增長而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