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文章來源:悅讀(ID:yuedu58)

主播:路路小醬

前兩天看到多省獨生子女有15天左右帶薪護理假的新聞,心想如果真的推廣開來,肯定又有很多非獨人群暗自羨慕了,殊不知,這些獨生子女在享受國家特殊政策的福利背後,更多的是壓力和責任。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也集萬千孤獨於一生

那一代的獨生子女,幾乎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圍著轉,傾注了兩代人的所有心血。

沒人爭,無人搶,無論哪方面,享受的都是最好的。

但隨之而來,且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便是“孤獨”。

2014年,攝影師Carlos Barria拍攝了36位獨生子女,從1979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到2014年還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每年對應一名,並詢問了他們是否想要兄弟姐妹。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除去因年齡太小而無法回答問題的4位受訪者,其餘的32名獨生子女中,有21位明確表示希望有兄弟姐妹。

陸達(音譯),出生於1986年:

他表示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有個兄弟姐妹,因為有人陪伴能更好地成長,很多事情可以和兄弟姐妹商量。另外,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話,等父母年齡大了,可以分擔照顧,會更加輕鬆。

朱文君(音譯),出生於1989年:

她想要一個兄弟姐妹,因為獨生子女是孤獨的,希望有人能夠一起玩耍,能夠陪伴長大。

肖文金(音譯),出生於1991年:

他希望有個兄弟姐妹,因為這很有意思,不會感到孤單,同時能夠學會分享。

劉雨薇(音譯),出生於2006年:

她希望有兄弟姐妹,這樣可以一起玩耍。

每一個想要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背後,都有一個被孤獨侵蝕過的靈魂。

在弟弟到來之前的10年裡,我和他們一樣,那種深深的孤獨感時不時跑出來作祟。

在放學後,和小夥伴玩得盡興然後被媽媽叫回家吃飯時;

在除夕夜,只有大人陪我放煙花時;

在暑假裡,寫完作業玩過家家一人分飾兩角時;

在買了新玩具和零食沒人第一時間分享時……

而這些成長的孤獨,隨著父母年華漸老而逐漸變成了一個人負重前行的孤獨,曾經父母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彼時也變成了需要依靠、需要陪伴、需要被照顧的孩子。

今年初,全國第26屆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這張照片一度刷屏朋友圈,觸動無數網友的淚點。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左邊是上了監護儀的媽媽,右邊是同樣身患重病的爸爸,一個背影,便淋漓盡致地詮釋了獨生子女成年後的孤立無援。

這就是中國當代1.76億獨生子女家庭的縮影。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專注工作就沒法陪你

放下工作就沒法養你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年齡,“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模式下,一家老小的壓力慢慢向中間層傾斜。而獨生子女家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年邁的父母該如何妥善安排。

跟早期進入老齡化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在現階段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一方面,基於國內養老設施和養老保障體系都還不完善的大社會環境。

根據2014民政統計年鑑,截至2014年末,全國養老院床位共計約577.8萬張,每千人床位數僅為約27.2張,相較國際上50張左右的標準,還相差近一倍。

高端養老院住不起,低端養老院人滿為患,性價比稍微高一點的短時間內根本排不上號。

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老人在內心是拒絕進養老院的。

這不單單是面子問題,在老一輩的傳統認知中,不孝的兒女才會送老人去養老院,一代代傳承來下的“老有所養”應該是兒女親力親為。

再加上老一輩“落葉歸根”的思想,更不願輕易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朋友圈。

年輕人外出工作疲於奔波,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如果不住在一起,更多的老人自然就過渡到空巢老人的行列。

獨生子女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生病。

一旦父母病倒了,普通家庭傾盡兩代人的家產都不見得能夠湊齊醫藥費。

在外地的子女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法第一時間趕到父母身邊,根本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麼。

大五那年在老年病科實習,轉進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爺爺,除了在外地生活工作的兒子一家,身邊只剩下同樣年邁的老伴。

隨急救車來到醫院,老奶奶慌忙無措,急得直掉眼淚,邊哭邊辦理住院手續,那個步履蹣跚的清瘦背影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顯得格外孤單。不知道如果她兒子看到這一幕會是什麼感受。

問診時,她說,兒子要明天才能趕回來,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家就剩這一個孩子了,要工作要養家要負擔醫藥費,壓力也很大,回來了也只能待上個把禮拜,老頭又不習慣旁人近身伺候,能寸步不離照顧他的,只剩下我了。

按摩、拍背、吸痰、擦身···每個護理步驟,老奶奶都越來越熟練,老爺爺病情也趨於穩定。

在主治醫師建議出院回家休養時,老奶奶又忍不住抹起眼淚來,急得直求醫生不要趕他們出院。

她說她知道家裡的環境不如醫院好,很容易就造成二次感染,也知道醫院床位緊張,但看著插著食管和氧氣管的老伴,一旦回了家再發生哪怕一點點意外,後果都不堪設想,在醫院,至少隨時都能找到醫護人員。

老人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急匆匆叫回遠在他鄉的兒子。

而他兒子也永遠不知道,母親在做這個決定之前,有多害怕。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曾夢想執劍走天涯,

現在只想陪爸媽回家吃飯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如何看待獨生女留美不歸、嫁老外,父母崩潰?”的提問。

看完最高讚的一個回答有種被戳到心肝的豁然開朗,原來我們都是:

曾夢想執劍走天涯,現在只想陪爸媽回家吃飯。

故事中的女兒,本來跟媽媽說好了週末要去法國購物,在突然看到新版《貓》在倫敦上映後,便又改約朋友去看音樂劇了,中途在劇院拍了照片發父母。

出了劇院看到巴黎劇院恐怖襲擊的新聞,確認法國朋友安全後,回去直接睡覺了,等第二天被手機鬧鈴吵醒時發現有上百個未接電話,微信也炸了。

撥回去第一次被爸爸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才知道媽媽以為她在巴黎的某個劇場,找了一晚上女兒,找不到便哭了一晚上,吃了三次救心丸,半夜急到血壓爆表被120接走。

她媽媽說,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把自己最貴的包扔在馬路上的一萬倍,因為自己所有一切加起來也沒女兒值錢。

經歷此事的她在某一天突然和外籍男友和平分手,提前博士畢業,放棄了很好的工作機會回國了。

在她的未來裡,跟愛情和發展機會比起來,都沒陪在父母身邊重要。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遠嫁或者是留在國外生活就意味著將缺席父母的衰老,這跟父母缺席孩子的成長一樣地殘忍。

我有一個很戀家的獨生女朋友,每次從家裡回深都會發微信告訴我她又哭了,估計這一個星期又該緩不過來。

我問她:“那你為啥不回去工作?”

她說:“因為錢啊。家裡工資太低了,趁現在爸媽還能照顧好自己、健健康康時出來多積累經驗,多攢點錢,等再過幾年父母老了,就回小城陪父母安老。”

頓了頓又接著說:“小時候,我總是恥於談錢,覺得談錢世俗、功利、物質,現在我一點都不覺得,甚至最大的願望就是發財,我媽身體差,在病痛面前,只有錢才有安全感,我自己或者父母,任何一個人病倒,我們家都承受不起,唯有賺錢自救。”

前段時間,她連續一個星期加班到凌晨,整個人狀態很差,最後糾結再三選擇了離職,我勸她回家先休息一段時間,她發了個表情包岔開話題。

晚上刷到她發的微博:真懷念高中的時候,只要回次家,所有的煩惱都會消散,工作以後,每回一次家,就感覺爸媽又多了好多白頭髮,好難過啊。

長大後才明白,雛鷹總要獨立翱翔,家已不再是退路。

1.76億獨生子女的痛:在孤獨中成長與奮鬥,家已不再是退路

幸福就是可以紅塵作伴,

活得健健康康

以前總覺得父母無所不能,生活再怎麼艱難都有父母作後盾。

可一眨眼,才發現父母已經雙鬢斑白,身體大不如前,但他們卻開始學著從朋友圈瞭解你的生活,做什麼決定都喜歡詢問你的意見,越來越頻繁地問你下次回家是什麼時候。

他們老了,越來越像兩個孩子了。

歲月無情,生命有限,子欲養而親尚在,紅塵裡,有我們彼此作伴,活得健健康康,更是一種幸福。

而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在養老危機來臨之前積極做好預防:

自身保持一個強健的身體,多賺錢;

有時間就多陪父母,每年最少帶父母去醫院體檢一次;

趁早建立家庭養老保障系統;

鼓勵父母建立自己的養老互助圈子;

最最重要的是,無論肩上的擔子多重,也請記得愛自己,因為獨生子女沒資格丟盔棄甲,因為父母只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