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中的祖逖后来怎么了?

钊君在此


01

午夜的洛阳,

几声荒野的鸡鸣之后,

两名年轻的司州主簿拔剑起舞。

他们常常共论天下大事,

还互相约定道:“如果四海鼎沸,豪杰并起,我与足下要在中原相互避让啊!”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典故“闻鸡起舞”,

两名年轻的司州主簿便是刘琨和祖逖。

彼时,

刘琨不过二十出头,

祖逖稍长,

二十四五岁的样子,

豪言壮语之中可见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刘琨的故事更为人所知,

他出镇并州,

抵御刘渊和石勒,

留下了胡笳退敌的佳话,

成了晋朝收复故土的精神象征。

而本文要讲的,

是闻鸡起舞中的另一位主角,

祖逖。

02

祖逖,字士稚,

范阳遒县人(今河北涞水),

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

出身官宦世家,

兄弟共六人,

都颇有才干。

年轻时放荡不羁,

不修边幅,

都十四五岁了还没念过书。

但另一方面,

他却乐善好施,

每次去到田舍之间,

就拿出谷物钱帛发给穷人,

还说是哥哥们的意思。

可以说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领袖的气质,

于是族人们渐渐开始看重他。

虽然读书晚,

但他的学习能力相当强,

一旦开始读书,

很快便博览群书,

通晓古今。

往来于京师洛阳,

凡是见过祖逖的人都称赞这个小伙子有才华。

很快,

刚刚平静不久的天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乱。

就在闻鸡起舞前后,

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司马王爷们开始了无休止的自相残杀。

中原涂炭,

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

晋朝北方的国土逐渐沦陷。

而皇帝就像个玩偶,

想废掉就废掉,

想绑走就绑走。

也许正因为看见了司马王爷们一刀刀凌迟这个国家,

祖逖对他们彻底失望。

他先后拒绝了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东海王司马越的征召。

等到京师大乱,

北方再也待不下去,

祖逖终于做出了决定,

带领族人南迁。

03

南迁路上,

几百家人的队伍拖得老长。

祖逖背着包裹徒步其中,

旁边跟着他的马车,

上面坐的是同行的老弱。

不仅如此,

他的衣物、药品、粮食也都拿了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路上,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他拿主意。

于是,

自然而然地,

祖逖就被大家推举为了首领。

渡江之后,

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

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任用为徐州刺史,

留在丹徒京口。

虽然身在相对安定的江东,

但祖逖心里想的却是收复中原。

于是,

他养了一批所谓“暴杰勇士”,

还待他们如子弟。

这些人可不是省油的灯,

当时的江东闹饥荒,

他们便到富户家中,

偷盗抢劫。

祖逖不仅不管,

还时常抚慰他们,

打着趣问道:“又到南塘去走了一趟吗?”

如果这些人被抓住,

祖逖就帮着解围。

周围的人对此多有诟病,

祖逖却谈笑自若。

从祖逖后来的表现来看,

他不是不知道这些亡命徒所做的事是错的,

但他之所以放纵,

甚至支持,

是因为他需要这些人的帮助。

很快,

祖逖进言司马睿北伐。

此时的司马睿刚刚站稳脚跟,

无暇顾及,

便以祖逖为奋威将军,

豫州刺史,

自行组织北伐。

但朝廷能提供的补给仅有千人的粮食,

布三千匹,

铠甲武器则自行解决。

祖逖带着当初跟随他的百余家部下上路了。

当这只还很弱小的部队再次渡过长江时,

著名的一幕发生了。

船行至中流,

祖逖敲击着船楫,

慷慨陈词:“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大概是说老子不能恢复中原,就像这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中流击楫之后,

等待着他的将会是命运的挑战。

04

祖逖首先率部到达了江阴,打造兵器,

补足军需,

还募集了两千人,

然后继续北上。

此时的北方大地,

既有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

又有逐渐崛起的羯人石勒的势力。

除此之外,

无法从战乱中逃脱,

被迫留在北方的人民修筑了一个个堡垒,

并组织了军队自保。

这样的堡垒在史书中被称为“坞”,

首领称为“坞主”。

这些大大小小的坞堡,

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

看形势寻求某一方的庇护。

祖逖首先要征服的便是这些坞主。

豫州刺史祖逖来到了豫州的谯城,

而这里主要由张平、

樊雅两个坞主在统领着周围的坞堡势力。

为了让这些人归顺朝廷,

祖逖先发制人,

诱使张平手下的将领谢浮杀死了张平。

司马睿嘉奖祖逖,

往前线运粮,

但因补给线过长,

没有成功。

于是祖逖的军队陷入了饥荒,

而另一个地头蛇樊雅则趁机夜袭祖逖。

关键时刻,

蓬陂坞主陈川派遣将领李头帮助祖逖攻破了谯城。

祖逖本以为已经控制住了局势,

没想到因为他器重前来救援的李头,

引来了陈川的猜忌。

愤怒的陈川杀死了李头,

还不知死活地纵兵在豫州到处劫掠。

很快,

祖逖截击陈川成功,

释放了被劫走的男女,

归还了车马,

秋毫无犯。

这下陈川彻底倒向了北方的石勒,

扫平了远近坞主的祖逖也就此迎来了他的下一个强大的对手。

05

祖逖主动进攻战败龟缩的陈川,

而迎接他的是石勒的侄子石虎的五万援军。

石虎虽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暴君,

但论军事实力,

绝对不容小觑。

可这样一位狠角色,

遇到祖逖,

却立马被当头一棒。

祖逖设奇兵大败石虎。

战败后的石虎和陈川一样纵兵劫掠豫州,

把陈川迁到了石勒的老巢襄国,

并留下大将桃豹,

镇守在陈川旧城的西台。

另一方面,

祖逖派将领韩潜镇守在东台。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场景:同一座城池中,桃豹的部队出南门去放牧,祖逖的部队则从东门出入,两军相持了四十多天。

为了打破僵局,

祖逖出招了。

他派了一千多人运送装满了土的布袋,

给人一副粮食充足的样子。

然后又派了几个人担着真的米,

假装疲惫不堪,

在路旁休息。

敌人果然上当来抢,

这几个兵则一哄而散。

抢到了米的敌军,

却失了胆气。

觉得祖逖的军队粮草充足,

自己的军队却已经饿了很久,

越想越害怕。

石勒适时地派出了一只运粮队,

准备补给桃豹。

然而祖逖的计划却还没有结束。

他派遣韩潜在汴水追击运粮队,

成功缴获了所有粮食。

至此,

桃豹失去了继续留守的资本,

连夜逃跑,

退据东燕城。

而祖逖则不失时机地步步紧逼,

数次派遣军队截击石勒,

石勒的势力范围日渐缩小。

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石勒派出精骑一万抵抗祖逖,

又被祖逖打败。

这一来二去,

许多人纷纷离开石勒归降了祖逖。

趁此机会,

祖逖派遣使者抚平远近的小势力,

礼贤下士,

即使是奴隶也受到礼遇。

史书记载,“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短短一句话,

却是怎样的豪情万丈,

英雄气概!

06

在战场上屡屡得胜的祖逖,

紧接着又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策略。

在黄河边,

有些坞堡先前就已归附石勒。

祖逖不仅不对他们动武,

还允许他们听两边话,

做双面间谍。

并且时不时地派出军队,

假装进攻这些坞堡,

让石勒觉得他们并没有归晋,

从而保存了这些坞堡。

在夹缝中得以存活的坞主们感恩戴德,

充分发挥了间谍的作用。

只要石勒军中一有什么计划,

祖逖总是能收到消息。

不仅如此,

祖逖对待下属,

赏不逾日;

对待百姓,

劝督农桑,

收葬枯骨。

于是在酒会之上,

就有老人家流着眼泪感叹道:“这把年纪了,又得父母,死有何憾?”

而不敢窥兵黄河以南的石勒,

乖乖地派人到成皋县修葺祖逖母亲的坟墓以示好,

并写信给祖逖,

希望能够通商。

祖逖采取了一种默认的态度,

不予回复,

但任凭互市。

结果是祖逖“收利十倍,公私丰赡”。

可以说,

祖逖的北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从中流击楫到收服流民坞堡,

从赶跑石勒到治理百姓,

祖逖都足够优秀,

配得上当初闻鸡起舞时的豪言壮志。

所以,

与他相互砥砺的好友刘琨才会在给故人的信中说:“我枕戈达旦,想要讨平逆虏,就怕祖逖抢在了我的前头啊!”

07

带着当初的几百人,

靠8年的鏖战

到五十四岁那年,

已然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沦陷国土。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然而此时的东晋局势可以说是微妙。

司马睿虽已是东晋的皇帝,

但却并不能掌控国内的局势。

大将军王敦手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

俯视都城建康,

怀不臣之心已久,

但是忌惮祖逖的实力而不敢造次。

司马睿依仗着刘隗、戴渊等人的辅佐与王敦角力,

并准备在此时派出戴渊北上,

统领祖逖的军队。

正准备跨过黄河,

收复黄河以北的祖逖,

听闻戴渊要来,

心就凉了半截。

如今的他已经扫平了黄河以南,

而戴渊虽有才望,

但并无远见卓识,

军队一旦被他接手,

一定会丧失北伐的意志。

同时,他又担心王敦可能会反叛,

致使国家内乱,

北伐功亏一篑。

像许多令人惋惜的故事中一样,

祖逖病倒了。

但即使这样,

他也没有放弃继续为北伐做准备。

他经营武牢城(即虎牢),

这里北接黄河,

与石勒的势力隔江相望,

西接成皋,

视野开阔。

他又担心南边没有坚固的堡垒,

可能会被敌人偷袭,

于是派从子汝南太守祖济率众修筑堡垒。

但就在这些准备还没做好时,

祖逖病重了。

恰好此时有妖星出现在豫州上空,

有人便说,

今年有西北大将要去世。

祖逖看到这颗星星后,

认为它预言的正是自己。

他悲愤地说:“正想平定河北,而老天却要杀我,真是天不佑国啊!”

公元321年,祖逖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岁。

一代英雄的北伐大业就此戛然而止。

而东晋国内,

早就蠢蠢欲动的大将军王敦此时已没有任何顾虑,

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汉周读书


“闻鸡起舞“可以说是中国一个众人皆知的成语,人们常常借此比喻那些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作为闻鸡起舞主角的祖逖,确实也没有辜负了这个成语的厚意,后来真的做出了一番事业,报效了国家。



祖逖是范阳人,祖氏在该地属于具有名望的豪族。因此,祖逖年少时就因轻财好侠,慷慨而有志节而受到邻里乡亲的敬重。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祖逖不甘心留在北方,受到北方胡族的统治,便率领邻里乡亲数千家,南渡投奔东晋。


祖逖渡江来到南方后,晋元帝司马睿就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之后又改为军咨祭酒,并命其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然而,祖逖并不想一直偏安江南,他希望能有朝一日打回北方,收复故土。此时的北方,可谓是一片混乱,各个胡人政权相互对立、征伐,北方的人民则依旧对东晋政权抱有希望,希望东晋能收复中原恢复故国。



祖逖见此情景,便上表晋元帝,希望可以进行北伐。然而,晋元帝与东晋政权的执政者王导正忙于稳定政权内部,无心北伐。不过,晋元帝出于对祖逖的安抚,还是任命其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允许他进行北伐。不过,晋元帝虽然同意了祖逖的北伐请求,但并未给予其士卒兵马,掌握政权的门阀士族们也不给于祖逖支持,祖逖只得带领其部曲,自行招募兵士、铸造武器进行北伐行动。


公元318年年末,在率众渡江八年后,祖逖再次率领众人渡过了长江,只不过这回渡江的方向是北方,他们这一次是为收复故土而来。祖逖北伐的初期,可谓一切顺利,中原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支持祖逖的行动。北方一时间风起云涌,祖逖的军队也在义军的支持下所向披靡,收复了河南大部,兵锋直指故都洛阳。



就在祖逖希望进一步行动,收复洛阳,平定河北之时,一封调令发来,晋元帝命令由其心腹派遣戴渊接替祖逖,成为北伐的领导者。祖逖接到这封调令后,心情十分抑郁,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大的志向和识见,无助于北伐。同时,在自己即将收复洛阳的时候,晋元帝突然将他调离,明显就是对他的猜忌,这令其心中十分不快。



最终,在郁郁寡欢近一年后,祖逖得病,并旋即离世,可谓是继诸葛亮后”壮志未成,身先死”的又一人。在祖逖死后,东晋无力坚守其所收复的土地,这些土地又纷纷被胡族所攻占,东晋政权只得再度退回江南。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北州旧姓,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他死后,所辖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离世那样悲伤。321年,祖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死后,北伐功败垂成。

其实以我个人感觉,祖逖与岳飞是一样的境遇,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因朝堂与皇帝个人心思,导致功败垂成,大好江山尽付敌手。

本因一鼓作气收复失地,却遭受与岳飞十二道金牌只同样困扰,只不过祖涤更要悲凉一些,好不容易收复的河山,被皇帝与朝廷交付于一个目光短浅之辈,以致河南之地再度丢失,北方大地再度遭受胡虏肆虐,北方百姓受尽凌辱。

最终忧愤而死,可以说祖逖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民族英雄。


情文雅间


【文藏来答】晋朝时,祖逖(tì)和刘琨(kūn)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个年轻人志同道合,常常促膝而谈,秉烛讨论天下大事。有天半夜,祖逖听到荒野鸡鸣,他爬起来踢醒同寝室的刘琨,说:“上天在提示我们要早起奋进。”说罢就拉着刘琨到屋外习武练剑。以后他们无论寒来暑往,每天都在鸡叫后起床练剑。当时正值西晋末年,局势动荡,两个心怀天下的年轻人相约:“倘若四海鼎沸,群雄并起,你我二人应当为天下干一番大事业。”

那么,这两位闻鸡起舞的壮志青年,后来怎么样了?祖逖和刘琨相互切粗、激励,武艺飞速精进。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乱世中,他们成了抵抗外敌、收复失地的中流砥柱。今天咱们着重说一下祖逖。

(网络配图)

生逢乱世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二十六岁的祖逖文韬武略,成为诸王争抢的对象,他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等人,但后来他反感诸王内乱,又因母亲去世需要守孝,便辞职在家。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在平城(今河南鹿邑)歼灭十万晋军,大肆劫掠,史称永嘉之乱。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避乱。他自己步行,把车马让给老弱病人,又把家中粮食、衣物和药品分给逃难的人,凭借高强武艺,一路上多次打退强盗,保护难民周全。

祖逖刚到达泗口后,立刻被琅琊王司马睿授予重任,担任军谘祭酒,驻扎京口(今镇江)。琅琊王司马睿就是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早在永嘉元年(307年),他就带着王导等人先一步南渡长江,在建邺(即南京)储备力量。

(网络配图)

立誓收复失地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命令琅琊王司马睿率兵北上,抵挡胡人,收复失地。当时西晋皇室、世族纷纷从中原逃到江南,西晋中原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虽然祖逖一直向往北上收复失地,但偏安一隅的琅琊王司马睿却无意北伐。

祖逖劝司马睿:“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或者百姓造反,而是因为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方百姓备受胡人蹂躏,他们尚且有奋起反抗的志向。大王您如果能发号施令,让我祖逖等人担任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一雪国耻!希望大王您好好考虑。”

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北渡长江收复失地。但司马睿只拨给祖逖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连兵器铠甲都没有,让祖逖自己想办法。

收复失地困难重重,江南权贵消极懈怠,可祖逖并未灰心丧气,没有士兵自己招,没有武器自己造。他带着司马睿给的那点家当,领着跟自己一起南下的数百人手,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行至中流,他奋力拍击船桨,当着滔滔江水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凯旋而回,就如这江水一样逝去。他的豪情壮志,激荡在每一位北上的兄弟们心中。

(网络配图)

为这天下忧愤成疾,含恨而终

渡江之后,祖逖带着大家驻扎在淮阴,支起灶炉冶铁,铸造兵器,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然后对周边拥兵割据的豪强,或劝降,或打服,逐渐壮大北伐队伍。经历过围攻,遭遇过夜袭,吃过败仗,甚至军中将士饱受饥饿之苦,艰难程度不亚于几百年后的南宋将士抗金,但他们都咬牙挺下来了。经过七年奋战,祖逖终于收复了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

祖逖收复河南后,休养生息,犒赏将士,他和他的子弟们亲自在田间耕作,亲自砍柴背柴,并收葬死于战乱者的尸骨,深得民心。但自古英雄多悲情,祖逖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收复黄河以南的中原大地,本想再接再厉,可是朝廷却出于各种原因横加阻碍。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六州军事,出镇合肥。 祖逖认为戴渊(字若思)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无助于北伐,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收复的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突然交由文臣统领,心中甚为不快。

不久之后,祖逖又听闻在江南拥兵自重的王敦有出兵攻占建康(东晋都城)的打算。祖逖声色俱厉地对王敦使者说:“阿黑(王敦小名)怎敢如此放肆!你回去告诉他,让他赶快滚回去。如果迟了,我就带三千兵将,溯江而上,亲自赶他回去!”王敦向来畏惧祖逖,便不敢进兵建康。(后来祖逖去世,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压制住他,立刻举兵叛乱。)

北伐难成,又逢朝廷局势不稳,内乱随时可能爆发,祖逖忧思成疾。当时他虽然有恙在身,仍惦念收复失地,带病主持修缮军事重镇虎牢城。可惜壁垒尚未修成,祖逖就带着遗恨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网络配图)

下附文天祥《祖逖》一诗:

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东门长啸儿,为逊一头地。何哉戴若思,中道奋螳臂。豪杰事垂成,今古为短气。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