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真的误国了吗

央视可能万万没想到,一部《开学第一课》平地一声雷地引爆了舆论。而爆点与制作初衷相去甚远,既与教育本身无关,也并没有让“正能量”与“向上”的主旨达成大道趋同。

时隔数日,新华社一篇《“娘炮”之风当休矣! 》推波助澜地将“小鲜肉”与“不良文化”划为同列,更字字直斥“娘炮”现象为“病态”“奇葩”“猎奇”。

文中大声呼吁青少年抵制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模糊现象,赞称“少年娘则国娘”的诡论有理。


娘炮真的误国了吗

长久以来大众把“娘”这个词挂在嘴边上,用以形容男表现出阴柔爱美等特质的情态。

“娘”成为一个贬义词,“女性化”成为男性们的羞耻符号。与之相反的,“女汉子”“爷们气概”却更趋于褒义。

在推翻封建帝制百年、自建国以来就高呼两性平等的新中国,公众语境中仍然包含了如此直白的性别歧视元素,何其荒谬;连十四亿中占近七亿人口的中国女性视之为国家喉舌的新华社,竟也不惮于以如此赤裸裸毫不掩饰的措辞公开进行性别羞辱,何等无耻!

隐含着性别原罪的语境在把“女性化”推向滑向污名深渊之时,男性也被重重桎梏锁得透不过气来。

男性也可以脆弱,不必事事坚强到逞强的地步。男性也可以温柔,未必铁血悍猛才是真汉子。男性也可以整洁美好,粗糙邋遢不意味着更“爷们”。


整齐划一的娱乐“大一统”早已被时代淘汰。审美权利在人民,在每个人,不在少数人的口诛笔伐下。

热衷于批判自己不理解的事,热衷于凌压与自己不同的见地,抬高不了权威,也倡导不了风向,只能暴露出格局狭隘和观点苍白。

古语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这股腐朽陈烂的恶臭已经麻痹不了国人,更麻痹不了满怀激情拥抱新时代的少年和青年们。

新鲜的风已经吹进来了,堵住鼻孔的,只有那些大笨蛋吧?

娘炮真的误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